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品牌安徽 入编年鉴 徽商老字号 优秀徽企 徽商风采 文件通知 徽商文化 商会信息 联系我们
产教融合 一体化发展造就“皖字号”巧匠|徽商老字号|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 徽商发展年鉴编委会
天气预报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安徽省首季进出口总值... 4-26
推进复工复产:安徽创... 4-26
安徽:定制化人才培养... 4-26
定制金融产品助青年创... 4-26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 4-26
国家下达22.4亿元... 4-26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5
14条举措推动江北、... 4-15
安徽将组织实施一批科... 4-15
安徽加速打造“装配式... 4-15
安徽宣城—优化结构 ... 4-15
多部门联合印发若干意... 4-10
安徽出台意见 助力传... 4-10
安徽省“四送一服”平... 4-10
全面贯彻中央“六稳”... 4-10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4-10
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 4-10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0
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 4-10
【复工复产进行时】“... 4-1
品牌安徽 更多>>
顶格支持,构建赋能体... 3-21
“稳企增效 为民办实... 2-14
2021年安徽省发明... 2-9
华为发布六大数据存储... 12-30
第二届安徽省青年厨师... 12-16
“药材之乡”忙种药 12-9
安徽拟打造 “双招双... 12-3
安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 11-23
六安氢能公交“抢眼”... 11-22
合肥:“智”造赋能“... 11-22
“爱在初冬,暖心相伴... 11-15
纪念“和平将军”张治... 10-29
合肥皇冠假日酒店即将... 10-12
康宁第十子落户合肥 10-9
看安徽这些企业上榜“... 9-27
安徽省真招实措援企减... 9-15
安徽开展惠企政策知识... 9-13
直通服贸会 畅游新蓝... 9-7
“安徽智造”乘坐中欧... 9-3
宣城力推绿色食品产业... 8-30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网  址:www.hsyj.org

邮  箱:hsnjbwh@163.com

办公室地址: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徽商老字号  
产教融合 一体化发展造就“皖字号”巧匠
日期:2020/12/18 9:59:58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319次

日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在山东举行。合肥工业学校电子商务代表队从来自全国的36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勇夺中职组电子商务技能赛项金牌,这也是该校在此赛项中连续第二年夺金。近年来,我省在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上屡获大奖,人才培养水平跃居全国第一方阵,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输送出大量“能工巧匠”,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产教融合

  打通“最后一公里”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产业转型创新是重要组成内容。而产业转型创新跟职业教育转型创新密切相关。安徽是人口大省,如何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急需的职业技能人才?我省在“产教融合”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为让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应企业需要,实现“产”与“教”同频共振,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省教育厅在政策、平台、改革、联动等方面积极探索,出台安徽省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和产教融合实施意见,依托行业主管部门成立覆盖主导产业的9个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42个省内职教集团和长三角国际商务职教集团。

  制造业是省会合肥的重要根基,越来越多的“合肥制造”正成为国内行业翘楚。2015年,合肥市组建成立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把相关部门、学校、企业、研究院所聚集起来,围绕着“服务地方经济”这一共同主题,向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管理、研发、操作、售后等“一站式”供给服务。截至2019年,共吸收17所中高职院校、40家规模以上企业加入职教集团。

  与此同时,合肥市还投资打造了现代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该中心占地5万平方米,建有现代制造业、现代电工电子业、现代信息业、现代汽车业、现代服务业等六大技术中心。 “在这座全省规模最大的公共实训中心里,不仅有各校的职教学生前来受训,很多企业也直接把员工培训放在这里。企业和学校,在这里是零距离接触。”合肥市教育局职成处副处长戈弋介绍说。公共实训中心在环境模拟、流程体验、操作规范等方面打造规范化、仿真化技能实训体验,打通了从职业院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使学员快速适应专业岗位需要。

  和合肥一样,我省各地均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通过积极探索,安徽入选了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建设省份,合肥市成为全国首批20个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马钢集团入选国家首批产教融合型企业重点培育名单。

  “现代学徒制”

  探索培养新模式

  合肥理工学校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训操作。本报记者 杨竹 本报通讯员 吴莹 摄

  合肥理工学校学生在无人机实训室进行操控训练,毕业后职业“飞手”在就业市场十分抢手。 记者 杨竹 通讯员 吴莹 摄

  在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每届高职特色班学生都会前往企业开展两个月的岗位实践,在现场积累到一些新问题和新技能后,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这是该校开展的一项“现代学徒制”企业教学活动,是该校为推进工学交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实践。

  “师傅带徒弟”这种传统学手艺的习俗,在如今的职业教育中被重新拾起,并加以创新。“手把手传授技术经验和心得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减少摸索的时间,尤其是一些技术门槛高的工种,有师傅指导引路,入门时间大大缩短。 ”安徽汽车工业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但不同于传统学徒制的是,它不仅仅是“师傅带徒弟”,而是企业、学校双方联合培养,从一开始的“订单式培养,菜单式教学”,发展到现在以“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不断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据悉,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省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已达到149所,其中国家级试点院校19所。在这些试点院校中,校企双方共同承担人才共育、利益共享、基地共建、机构共管、校企共需、契约共守等方面责任。学生每学期分批去企业现场学习,轮流进行实践实训。这样的小班化教学,学习任务具体明确,学徒兴趣较高,考核及时,管理到位。特别是在实行5S管理的企业里,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真正感受到了“岗位练兵”的效果,在工学融合中浸染行业气质、企业文化和匠人精神。

  “非遗进校园”

  提炼地方特色

  我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职业教育直接培养传承技术技能的人才,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支重要力量。面对一些古老的非遗技艺因后继乏人而发展乏力的现状,职业教育肩负起了人才培养的重任。

  坐落在 “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歙县的行知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了非遗专业——徽雕艺术专业,成立了全国首家徽雕艺术学校——歙县徽雕艺术学校。学校依托本土资源,将非遗传承由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改变为学校正规化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掌握歙砚雕刻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徽派盆景技艺、徽州建筑技艺、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徽州竹雕技艺等的毕业生成为新的非遗传承人,形成了鲜明的地域职教特色。

  该校负责人表示,非遗教育是特殊的教育门类,专业精髓在于操作技能的传承。为适应非遗专业发展,学校不仅聘请徽学大师担任高级顾问、砖雕大师亲临指导,还聘请十数位徽雕工艺师长期驻校和在培训基地任教;经常来校的砚雕、石雕、木雕、竹雕等专业工艺大师们带着自己的企业、资金和项目进学校,开办“大师工作室”,同时承担学校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既是工艺大师,也是企业家,同时又是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这种特殊的“校企合作”方式,既为各门类的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传承对象和传承场地,化解了诸多非遗项目后继乏人的尴尬,又为学校节约了育人成本。

  据省教育厅职成处统计,目前全省已有90多所职业院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建立非遗培训班(基地)13个,年均举办非遗展演、展览、知识讲座1000余次。一批具有鲜明安徽特色的非遗项目,在职业教育的精心呵护下又焕发青春,成为地方经济文化的一张张亮丽名片。

省直单位  
             
省编办 省发改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农科院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地震局 省国土资源厅
省环境保护厅 省统计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委员会 省水利厅 省林业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厅 省卫生厅 安徽行政学院 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侨办)
省国资委 省地税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工商局 省新闻出版局
省质监局 省安监局 省旅游局 省粮食局 省直机关事务局 省法制办 省金融办
省人防办 省信访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国防工办 省档案局 省招标局 省地矿局
省参事室 省地方志办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物价局 省能源局 省供销社 省国税局
安徽煤矿安监局 省气象局   省烟草专卖局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友情链接  
联商在线 安徽省企业经营与管理研究会 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 安徽省工业经济联合会 安徽省汽车经销商商会 浙江大学EMBA精英班 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
嘉兴市安徽商会 贵州省安徽商会 云南省安徽商会 天津市安徽商会 南京市安庆商会 安徽省江苏商会 安徽省山东商会
安徽省上海商会 安徽省北京商会 山东安徽商会 安徽湖南商会 中山市安徽商会 四川省安徽商会 连云港市安徽商会
宁波市安徽商会 福建省安徽商会 宁夏安徽商会 上海市安徽商会 河南省安徽商会 沈阳安徽商会 昆山安徽商会
广西安徽商会 常州市安徽商会 杭州市安徽商会 安徽省广东商会 惠州安徽商会 镇江安徽商会 内蒙古安徽商会
义乌市安徽商会 江西省安徽商会 安徽省浙江商会 苏州市安徽商会 无锡安徽商会 温州市安徽商会 江苏省安徽商会
工商导报 徽商发展研究院 中国安徽 中安在线 中国新徽商 安徽省工商联

版权所有: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企业服务中心   皖ICP备2021009424号-1 技术支持:合肥网络推广
电话:0551-62607458 

邮箱:hsnjbwh@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