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屏汽合”“集终生智”……在安徽合肥,战略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壮大,让这座城市的产业地标愈加醒目。从“合肥制造”向“合肥智造”跃升,如今的合肥,先进制造业风起云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五年来,合肥市战新产业产值年均增速13.9%,助力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大关,首次跻身全国城市二十强。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入选国家首批战新产业集群,智能语音入列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战新产业发展(2017—2020)、工业稳增长(2018、2020)连续四年共六次获得国务院通报激励,是全国所有地级市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在具体产业发展上,合肥市已经培育出一大批龙头企业。据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新和高技术处处长张志透露,目前,京东方大尺寸面板出货量已居全球第一,视涯科技成为全球最大的硅基OLED微显示企业;拥有国内唯一的DRAM存储,国内最大COF卷带生产企业奕斯伟,晶合公司手机面板驱动芯片代工市占率全球第一;科大讯飞语音技术全球领先,华米科技智能穿戴产品出货量全球第一;造车新势力领军企业蔚来汽车中国总部落户合肥;阳光电源成为全球首家突破“亿”千瓦的逆变器企业;国盾量子科创板上市,代表了全球量子信息领先水平。
以人工智能为例,截至2021年7月31日,科大讯飞开放平台已开放437项平台能力,聚集超过 227万开发者团队,总应用数超过119万,累计覆盖终端设备数[累计终端设备数:2010年至今,平台累计服务过的终端设备个数]32亿+,AI大学堂学员总量达到55.3万,链接超过365万生态伙伴,以科大讯飞为中心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持续构建。“随着实际应用场景的数据驱动+专家知识经验的不断学习,人工智能算法持续迭代进步,落地应用规模持续扩大,在关键赛道上‘领先一步到领先一路’的格局持续加强。”科大讯飞负责人介绍说。
先进制造业方面,联宝科技是合肥第一家营收突破千亿的企业。五年来,该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资,拥有超过2100名研发工程师,获批专利总数1361件,累计研发新品约600个系列,平均每年研发新品超过120个。
“我们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加速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在过去5年,我们建立起以客户价值导向的柔敏质三大目标,通过广泛应用ABCD5等新兴技术,逐步实现四大打通,即研发到制造、IT到OT、订单到交付、内部到外部,完善了端到端的数字化系统。”据联宝科技负责人介绍,联宝科技打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业界领先的智能化标杆生产线(哪吒线和水星线),可以满足每天8000笔订单,其中超过80%都是单笔小于5台的个性化订单需求,并且支持1台起订。平均不到1秒即可下线1台笔记本电脑,交付效率和质量保持业界领先。
“合肥智造”的崛起,离不开国家、安徽省以及合肥市各项政策的支撑。合肥市财政局企业处处长薛小颖介绍说,合肥已逐步构建了“主政策抓全局、专项政策抓领域、‘一事一议’政策抓重点”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在“卡脖子”和领跑技术攻关领域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以近160亿“大手笔”支持16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建设和13个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226亿元,聚焦重点产业及产业链项目。
“在我们企业发展过程中,投资落地的新增年产1000万台/套智能产品项目建设的三年关键期,我们就切实感受到财政相关政策对我们项目的全面支持。在去年疫情期间,经信部门全力帮助我们解决防疫物资匮乏、外地人员返岗难及技术工人招工难等一揽子问题,让我们企业可以轻装上阵,牢牢抓住疫情催生的PC等智能终端产品需求大幅提升的市场机遇,一举实现千亿营收,也为合肥晋级全国万亿城市做出积极贡献。”联宝科技负责人感慨地说。
合肥市经信局综合规划处处长张传超透露,2018、2020年,合肥市作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两度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在赛迪发布的《2020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中,合肥位列全国重点城市第14。下一步,合肥市将实施“强核、强基、强链、强企”等重点工程,优化制造业发展生态,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推进制造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