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集皮影戏是皖西地区的一朵艺术奇葩,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然而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在霍邱县能演出这门古老民间艺术的只剩下7位古稀老人,面对后继无人的尴尬,几位老人行吟乡间,他们收入微薄却坚守不悔。
霍邱长集镇文广站副站长熊定山介绍,“长集皮影”光绪21年由长集莲花寺附近一个叫“老邓三”的人从原籍河南带过来,至今已经传了7代,发展中融入了大别山民歌,江淮民歌的高音、花腔、端公调,倒七戏的假声唱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淮派皮影戏表演风格。
“皮影戏”的布景有殿阁、楼台、庭院、山水、树石;道具有人物、桌、椅、车、剑、刀枪等,2007年被列入六安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老艺人们逐渐离开人世,现在唯一的戏班只有7位老人,最小的65岁,最大的78岁,平均年龄超过了70岁。
戏班子的领头人任其安说,祖师爷“老邓三”当年从河南固始带来的戏箱(道具),传给黄介峰,之后是曹良亭,到第七代传承人就是现在他们戏班子里司锣的涂生球。这一套老的道具有一部分他们还在用,像骆驼皮做的“武将”,驴皮做的“凤凰”,柔韧性好,历经百余年色彩还十分鲜艳。
上个世纪80年代,是长集皮影最辉煌的时期,一个县有几十个戏班子,如今能全部熟练操作这些道具的也就是他们这几个人了。
老艺人们说,皮影戏一方面难学,比如武场中“步战”、“马鞍”、“抛枪”等绝活都要手脚并用操作娴熟。唱皮影成了几位老人农闲时候的精神寄托,只因钟爱这门古老的艺术,他们乐此不疲地坚守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