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屯溪老街的市民朋友,一定也都曾眺望过老大桥彼岸的风景。
也许,你并不知道,你站在新安江畔眺望的那一刻,凝视的,却是一个更为久远的故事,一段更为厚重的历史。
老大桥的彼岸,正在蝶变中的黎阳老街,历史上,是徽州文化的起点;未来,也将是徽州文化的传承。而安徽置地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开始蝶变。
黎阳·屯溪
明清之屯溪,唐宋之黎阳
在黄山有一句话,“明清之屯溪,唐宋之黎阳”。横跨在新安江上的老大桥,像一根扁担,一头担着屯溪老街,另一头担着黎阳老街。
黎阳老街,比屯溪老街要“老”得多:整体改造前,东自西镇桥朝西南延伸,全长1200米的老街上,鳞次栉比的旧式木板门面房、保存还算完好的古宅院,由于年代久远、维修没跟上,才逐渐显出破败之相。
不过,屯溪当地却有一句俗语说:“明清之屯溪,唐宋之黎阳”。从这句老屯溪人代代相传的俗语中,就能隐隐掂量出,黎阳在当地人心中的分量。
跟屯溪老街相比,黎阳老街承载了更为悠久的历史故事。
史料记载说,从东汉年间开始,就设置了“犁阳县”(后改为“黎阳”),属新都郡;到了西晋太康年间,新都郡改称新安郡,新安江才由此得名。
再翻一翻史书,就能看到:隋文帝定名“休宁”后,将黎阳划定为休宁县下属的一个乡;而这个时候,屯溪,还不过是黎阳乡下的一个村庄。
走访黎阳老街周边住户,你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正因为黎阳处于“三江交汇、三省通衢”上风上水之处,使它成为皖浙赣交界处的商业中心和新安江上的一处码头重镇。
唐宋年间,随着码头周边的贸易往来、富商巨贾在黎阳安家置业,黎阳老街逐步成型。当时的黎阳老街一带,富贾云集,堪称当地的“富人区”:锡铺、丝绸铺、瓷器店、生活百货用品店等来自周边的“高端百货”,都在黎阳老街两侧聚集。
直到清朝,才开始在屯溪设镇,将屯溪作为新的商业中心,重点发展对外销售的茶庄、山货。由此可见,黎阳老街是屯溪老街的发源地。
黎阳·徽商
三江之源,淌出徽商之路
地处新安江畔的黎阳,占据着非常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三江之源,也流淌出徽商之路。
江畔矗立的一块“三江之源”石碑,见证着这里的与众不同:横江河、率水河在这里汇聚,注入新安江,从这个三江汇流之地,上游,连接着盛产瓷器的景德镇、物产富饶的江西;下游,通往千岛湖,直达经济繁荣的江浙沪地区。于是,勤劳的徽商便利用黎阳的特殊地理位置,将上游的瓷器、徽州的茶叶、山货,通过水运,送往江浙沪贩卖。
返程的时候,又从江浙地区,带回徽州一带缺少的丝绸布匹等高档生活用品。
徽商的脚步,从黎阳迈出第一步,勤劳的徽商,也让黎阳成为新安江上一个重要的水埠码头;久而久之,江西、徽州的富商巨贾,都在黎阳码头附近安家置业,这才形成了黎阳老街。
直到现在,人们还为黎阳码头的盛极一时津津乐道:“屯浦归帆”,是诗人笔下所描绘的场景。
“唐宋年间的黎阳码头,新安江航道水位并不深,每逢出航的船只载货归来,当时的徽州人,就在新安江两畔,当起纤夫唱起号子。”黄山当地一位从事徽文化研究的学者介绍,这种千帆归来的场景,留在了诗人的笔下;而徽州人的这种“徽骆驼”精神,才铸就了“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 的说法。
现如今,回到徽商之路的起点——黎阳老街,你依旧能看到,当年的徽商所从事的行业;依旧能找到,从徽州地区走向全国各地的“徽骆驼”们,身后留下的那一串串脚印。
黎阳·徽州
传承徽州文化的神韵和灵魂
古色古香的青石板巷、鳞次栉比的旧式木板门面房、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宅院……
1800多岁的黎阳老街,积淀了徽商、徽文化的神韵和灵魂。透过窗棂,你可以看到徽派建筑院落最典型的“自由生长”模式:一进连着一进,一间挨着一间,它们的“生长”,象征着一个徽州家族的人丁兴旺。
越过马头墙,你可以看到徽州人对生活的独到理解:瓦当上、门窗间的木雕、石雕和砖雕,篆刻的画面,都是徽州人对自然尊重、人际和谐相处的一种向往和主张。
黎阳老街上的这种古,是一种文化积淀,是一段厚重历史,更是徽文化一块可触摸的活化石。
安徽置地在黎阳打造的“黄山国际中心”项目中,就包括了对黎阳老街的改造和重建,也将顺应黎阳的原本气质,继续传承徽州文化的神韵和灵魂。
按照“体验式旅游生活+悦居城市”的形式,沿着承袭黎阳老街千年历史、保护性开发的思路,将来在黎阳老街,你将能更清晰地看到唐宋年间,在这里发生的故事;更生动地呈现出,黎阳老街与徽商、徽州的渊源。
将来,行走在“黎阳IN巷”,触摸黎阳老街原始的肌理,看一看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手工艺活,听一听保留下来古宅后人对家族历史的追忆,你会发掘出那一段有关黎阳、有关黎阳老街的久远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