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品牌安徽 入编年鉴 徽商老字号 优秀徽企 徽商风采 文件通知 徽商文化 商会信息 联系我们
黄山市探索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模式|徽商文化|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 徽商发展年鉴编委会
天气预报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安徽省首季进出口总值... 4-26
推进复工复产:安徽创... 4-26
安徽:定制化人才培养... 4-26
定制金融产品助青年创... 4-26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 4-26
国家下达22.4亿元... 4-26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5
14条举措推动江北、... 4-15
安徽将组织实施一批科... 4-15
安徽加速打造“装配式... 4-15
安徽宣城—优化结构 ... 4-15
多部门联合印发若干意... 4-10
安徽出台意见 助力传... 4-10
安徽省“四送一服”平... 4-10
全面贯彻中央“六稳”... 4-10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4-10
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 4-10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0
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 4-10
【复工复产进行时】“... 4-1
品牌安徽 更多>>
顶格支持,构建赋能体... 3-21
“稳企增效 为民办实... 2-14
2021年安徽省发明... 2-9
华为发布六大数据存储... 12-30
第二届安徽省青年厨师... 12-16
“药材之乡”忙种药 12-9
安徽拟打造 “双招双... 12-3
安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 11-23
六安氢能公交“抢眼”... 11-22
合肥:“智”造赋能“... 11-22
“爱在初冬,暖心相伴... 11-15
纪念“和平将军”张治... 10-29
合肥皇冠假日酒店即将... 10-12
康宁第十子落户合肥 10-9
看安徽这些企业上榜“... 9-27
安徽省真招实措援企减... 9-15
安徽开展惠企政策知识... 9-13
直通服贸会 畅游新蓝... 9-7
“安徽智造”乘坐中欧... 9-3
宣城力推绿色食品产业... 8-30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网  址:www.hsyj.org

邮  箱:hsnjbwh@163.com

办公室地址: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徽商文化  
黄山市探索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模式
日期:2012/9/5 12:30:04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906次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历史记忆和文化遗存重要载体的保护力度,近年来,安徽省黄山市大力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截至2012年7月底,累计投入资金38.09亿元,完成101个古村落的规划编制和83个古村落、1045幢古民居的保护利用,初步走出了一条在创新中传承徽文化、在利用中保护古民居的新路。“百村千幢”工程日益成为提升城市品牌、发展文化产业、改善民计民生、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政府主导,形成合力共为、保障有力的工程格局。一是建立有效推进机制。扭转过去“文物保护就是文化部门的事”的狭隘观念,构建上下联动、各方协同、职责分明、群众支持、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在领导层面上,成立了市“百村千幢”工程领导组,制定了工程实施总体方案,统一指挥、系统推进;在工作层面上,建立了县(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宣传、文化、发改、财政、科技、国土等部门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在项目层面上,坚持“周调度、旬督查、月点评、年考核”,保证了每一个项目工程有人管理、有人落实。二是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建立了以《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古民居认领保护利用暂行办法》、《古民居迁移保护利用暂行办法》和《“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资金补助暂行办法》等7个规范性文件为重点的政策体系,对涉及的抢修、迁移、认领、土地转让、房屋登记、资金支持、相关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三是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大政府投入,全市各级财政先后投入4亿元引导资金,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形式,用于101个古村落和部分古民居的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保护。突出市场运作,通过招商引资和市场融资,以产权换资金、以资源换渠道、以市场换项目,鼓励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保护开发。2011年完成的8.9亿元投资中70%来自于市场运作。争取金融支持,结合新农村建设编制的“市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项目”,被列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获得1亿美元贷款资金扶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选取有一定价值的古民居面向社会进行公开认领、认养、认购,得到海内外慈善基金组织1.25亿元资金支持。

 

    规划先行,坚持因地制宜、科学保护的基本原则。一是一村一品一幢一策。为避免古村落的同质化,造成“千村一面”和重复建设,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每个古村落的保护利用规划和每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按照文化体验、乡村体验、休闲度假、摄影绘画、文化创意、农业生态等18种类型进行规划,明确保护利用主题、要素和范围,并为所有古村落、古民居建立完备的档案,力求每个古村落、每幢古民居实现最佳形式的保护和最高效益的利用。二是两种路径并行保护。对于古民居相对集中、整体环境基本保持原貌的古村落,主要进行原地保护,在古村落的整治上确保原有风貌,对古民居的修缮做到“修旧如旧”。对于散落在各地确实不适合原地保护的极少数古民居通过异地整体搬迁加以集中保护。在异地集中保护点的选址上,注重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适应,与黄山市镇村发展规划相契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充分发挥整体效应。三是科技注入规范实施。注重与科技进步紧密结合,广泛运用木材防腐、古村落污水处理、古民居防火防潮防虫处理、古民居采光通风、古民居外墙保温、古民居异地迁建技术规范等新技术,提升了项目品位,实现了科学保护与永续利用。注重产学研合作,成立了“百村千幢”工程专家库,邀请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院校作为工程项目技术咨询单位,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为工程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着眼利用,做好延伸保护、业态创新的配套文章。一是保护两脉提升品位。保护好“文脉”,全力保持古村落的传统礼仪、民俗文化、语言传统、传统手工艺、生活风俗习惯等古风徽韵;保护好“龙脉”,严禁破坏古村落的林木、峰石、山水、津渡、桥梁等水口风貌,对已遭破坏的按历史原貌复原。通过将文化遗产原状保存在所属区域环境中,使物质文化遗产“凝固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守住了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传承了徽州文化的“精气神”。二是精心打造多元业态。深入挖掘各地民俗风情、历史沿革,在传统中注入现代元素,建成一批乡村艺术会所、农家乐、农事体验所、传统手工作坊、乡村酒吧、乡村客栈、影视拍摄基地、民俗表演中心等19类555处新型业态,使古村落、古民居由原来的文化观光单一利用模式向多元业态转变,让保护与利用找到最佳契合点。三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工程的实施,直接形成了一大批高品位、多业态的文化旅游产品。今年前7个月,黄山市古村落、古民居共接待游客1361.3万人次,文化旅游总收入94.8亿元,分别占到全市旅游总数的62%、52.5%,比全市同期旅游增幅分别高出24个、27个百分点。

 

    作用衍生,彰显改善民生、推动发展的多重效益。一是促进乡风文明。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有力带动了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居民文明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不少徽州古祠堂等公共建筑修复之后,有的成了乡村民间非遗项目演示复活场所,有的辟为老年协会活动中心和村民议事场所,有的办成了农家书屋、综合文化站等,既传承了徽州文脉,又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适应了现代文明发展需要。二是村民直接受益。农民通过直接参与旅游经营和接待服务拓宽了增收渠道,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52元,较上年增长18.4%,接近东部发达省份平均水平。特别是昔日在世人眼中破旧破损、不被重视的古民居,也实现价值倍增,居民财富效益显著放大。三是助推转型发展。工程实施极大地促进了黄山市以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发展,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变了过去山区经济第一产业占比大的传统经济结构,有力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

省直单位  
             
省编办 省发改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农科院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地震局 省国土资源厅
省环境保护厅 省统计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委员会 省水利厅 省林业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厅 省卫生厅 安徽行政学院 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侨办)
省国资委 省地税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工商局 省新闻出版局
省质监局 省安监局 省旅游局 省粮食局 省直机关事务局 省法制办 省金融办
省人防办 省信访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国防工办 省档案局 省招标局 省地矿局
省参事室 省地方志办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物价局 省能源局 省供销社 省国税局
安徽煤矿安监局 省气象局   省烟草专卖局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友情链接  
联商在线 安徽省企业经营与管理研究会 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 安徽省工业经济联合会 安徽省汽车经销商商会 浙江大学EMBA精英班 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
嘉兴市安徽商会 贵州省安徽商会 云南省安徽商会 天津市安徽商会 南京市安庆商会 安徽省江苏商会 安徽省山东商会
安徽省上海商会 安徽省北京商会 山东安徽商会 安徽湖南商会 中山市安徽商会 四川省安徽商会 连云港市安徽商会
宁波市安徽商会 福建省安徽商会 宁夏安徽商会 上海市安徽商会 河南省安徽商会 沈阳安徽商会 昆山安徽商会
广西安徽商会 常州市安徽商会 杭州市安徽商会 安徽省广东商会 惠州安徽商会 镇江安徽商会 内蒙古安徽商会
义乌市安徽商会 江西省安徽商会 安徽省浙江商会 苏州市安徽商会 无锡安徽商会 温州市安徽商会 江苏省安徽商会
工商导报 徽商发展研究院 中国安徽 中安在线 中国新徽商 安徽省工商联

版权所有: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企业服务中心   皖ICP备2021009424号-1 技术支持:合肥网络推广
电话:0551-62607458 

邮箱:hsnjbwh@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