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为剔墨纱灯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 无为自古以来便有放灯、赏灯习俗,相传北宋书画家米芾知无为军时,每逢新春佳节,在灯笼壁面绘上山水、人物、花鸟等图画,营造吉祥如意的喜庆气氛,与民同乐。久而久之,老百姓把悬挂彩绘灯笼,当作喜迎吉祥来看待。到了清康熙年间,无为出了几位著名画家,他们经过悉心研究,创制了剔墨纱灯。

纱灯一般呈四方形或六方形,以紫檀、红木、槠树或红椿木等坚硬木材为架,灯架外缘上雕立体龙头凤身,中配卷草形花牙,下刻象鼻或虎角。灯面蒙纱,纱灯彩绘的内容多选取人物、花鸟、飞禽、走兽、神话传奇或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等。所谓剔墨,即在绢纱画框上,精心用笔勾勒出拟画的轮廓,把轮廓以外部分用墨涂抹,干后剔出纱眼,将作画处均匀涂上透明鱼胶,干后再在胶面上描画、着色、晕染、勾线,以工笔绘制。纱为丝织品,轻薄透明。灯中燃烛,闪映画面,人影婆娑,栩栩如生。纱灯将木工、雕工、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等项工艺制作而成,别开生面。
1894年,光绪皇帝为慈禧太后操办60寿诞时,曾下诏特派统领官员来无为县征选纱灯,此后,无为纱灯便又称“宫灯”。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间工艺,寻访民间工匠组织纱灯生产。自1953年起,无为纱灯便连年选送参加安徽省历届工农业产品展览会,享誉江南塞北。在国庆10周年期间,无为纱灯还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品展览会,并作为安徽省的名优牌特产,高高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展示出一方的风采。
在“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席卷全国,很多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陷入困境,无为纱灯也不例外。加上纱灯系全手工制作,工艺繁琐,一对纱灯一个人至少需要20天到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因而价格昂贵,导致无为纱灯制作渐趋衰败,会制作的工匠越来越少。目前,无为剔墨纱灯唯一的传承人只有县图书馆职工朱晓钟。朱晓钟今年50岁,1984年曾在县文化局组建的纱灯厂学习制造过剔墨纱灯,后来由于工厂停产而中止。
2004年,中央电视台准备拍摄无为的剔墨纱灯,有关人员将无为寻了个遍,也未能找到一对完整的剔墨纱灯。为了延续即将消逝的传统工艺,朱晓钟一边回忆一边制作。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他独自制作的一对剔墨纱灯终于完成。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而且越做越好,越做越美。2006年,无为纱灯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该县正在对纱灯进行抢救性挖掘,并积极将该工艺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