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梁画栋”,徽州建筑的最佳诠释不出这四个字。青瓦白墙的徽州故里,游人会道一声“美”,美在何处?美不在建筑本身,而在那房前、梁上、檐下、柱上的一个个雕琢,精妙不可言。徽州建筑早已不止是一处居所,更是一幅立体的画,每一个细节都在用心地诉说着徽州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在这样一幅如梦似幻的画里,木雕则是点石成金的关键。作为“徽州三雕”艺术之一,木雕的地位毋庸置疑是首位,一栋徽州建筑的艺术成就90%都归功于木雕。富有传奇色彩的徽商故里,关于木雕,有着怎样耐人寻味的故事?
百年记忆
走进潜山北路的这家徽州木雕店,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入目的所有东西都是木质结构,墙上挂满了各种木雕艺术品,正对大门是一块极大的牌匾,一排高大的古木门后掩着薄薄的轻纱,隐隐约约似在诱惑你听它诉说一段久远的故事。
在古典的木质茶座品一杯香茗,时空在转移,仿若回到了数百年前,“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商历经闯荡,终于锦衣加身、荣归故里,他们穷极土木,广侈华丽以明得志,构筑起一幢幢精巧别致的民居建筑,也给后人留下了为之痴迷的艺术。
“齐白石雕了十一年的木雕,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人们只知道他的画和书法,因为古往今来木雕大师从不留名,但为木雕艺术痴迷的人却从未少过。”对店主张锐这个木雕迷来说,木雕确有它独特的魅力。
“木雕与徽商的发展脉络相一致,虽然汉代就已经有了早期木雕作品,但徽州木雕真正发展是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中后期徽商兴盛之时。”张锐娓娓道来,“对回归故里的徽商来说,购置的房屋是对他们财富的最好佐证,而房屋上的木雕艺术更是财富的重要指标,木雕的大小、精细度都从另一个角度微妙地诠释着主人的身家地位。”
无论是西递宏村还是胡氏宗祠,游览徽州建筑群的游人们看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徽州建筑上“雕梁画栋”的艺术。
“徽州建筑的艺术成就90%都归功于木雕,从入门的屋檐到屋内的窗格、房梁、柱子、窗、桌子等等,什么东西都能雕琢。古代木雕师傅通常都住在东家家里,而且一住都是十几年。”对张锐来说,这是时间浇灌的艺术,它的魅力自然妙不可言。
如张锐所言,木雕分为建筑结构、家具、宗教用品和摆件四大类,可雕刻的对象范围十分之广,雕刻内容也变化多样,从神话故事到典故传说,每一件木雕作品都有自己的寓意和故事。
“这幅作品就讲了八个故事。”张锐指着墙上的一对牛腿说道,“左边刻着八仙中的何仙姑和吕洞宾,还有和合二仙,这是神话故事,右边则刻有刘海戏金蟾的故事,还有一幅众多文人谈诗论词、松下舞墨的画面。它将神话故事与文人典故融合在一起,是徽州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缩影,因此有‘木雕是窥探古人精神世界的窗口’的说法。”
斗转星移,弹指一瞬,岁月的变迁没有抹去徽州木雕的昔日风华,时间的痕迹只为它增添了新的韵味。如今在西递、在歙县,在皖南的村村落落,人们正在试图追寻数百年前的记忆。
“徽州木雕能留存到现在供后人欣赏与它的选材和制作工艺有关,它主要选取樟木、松木和白果等木材,雕刻之前要在阴凉通风处干燥数年之久方能雕刻,新木是不能用来雕刻的,再加上华东地区气候怡人,因此徽州木雕耐久性非常好,即便经历风吹日晒也能很好地保存下来。”张锐介绍,在广州和福建一带的木雕就不比徽州木雕,因为地处沿海一带,气候湿润,木雕多采用朱金漆工艺,等于为木雕上了保护层,防止腐蚀,这也是徽州木雕区别于其他流派木雕的重要特征——清水雕,原汁原味。
尽管徽州木雕本身有良好的储存基础,但由于人为因素,徽州古建木雕的破坏情况依然十分严重。
“我收藏木雕已经有十余年时间,以前每个月都会去皖南的小村落实地搜寻,但近五六年来,有艺术价值的木雕已基本没有了,很有价值的则作为保护单位保护起来。”现在张锐的收藏行动仅限于二手市场,这让他深感落寞,同时他也在思索另一个问题——古代绝顶的木雕艺术,除了收藏,还能在现代社会找到其他的安命之所吗?
“其实木雕在现代的可用之处还是很多的,古典风格的家庭装修、徽州旧址的翻新工程、仿古装饰以及文化礼品等。”文化礼品是张锐想到的最佳选择,“安徽的文化礼品无外乎文房四宝、铁画等,但同样具有徽文化底蕴的徽州三雕艺术一直以来都被忽略了,尤其是木雕,在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同时还有方便轻携的优势。”
带着这样的想法,张锐从一个木雕收藏者转变为了一个木雕经营者,带动木雕产业化运作,以融入现代经济社会河流的方式赢得最长远的发展就是他的目标。
牛腿与窗栏板
每一个收藏爱好者都有自己的“主打收藏”,即便已在木雕这个门类下,但可收藏的东西依然五花八门。
张锐的主打则是“牛腿”。
“牛腿是屋檐与墙壁之间的支托,原来只是实用件,在明代时都还只有少量的简单雕刻,到清代中期就开始越来越讲究精细。牛腿在一栋房子的入门处,因此有‘牛腿是一家进门最靓丽的眼睛’的说法。”环顾张锐的店就可以发现他的偏好,在特地安装的木梁柱上挂着各式各样的牛腿,有人物题材也有动物题材。
“牛腿收藏也讲究系列,比如动物主题的收藏,我这里已经有了凤凰、鹿、麒麟、狮子、大象等,如果再碰到动物主题还可以继续收入这个系列中。”每得到一对精品牛腿都能让张锐兴奋许久。
说起这些藏品,张锐每一件都如数家珍:“看这是一对凤凰,雕刻十分精细,还有这幅人物主题的,开脸手法极妙。”
这些藏品都是张锐的心头好,只放在店里供人欣赏,谢绝出售。
“牛腿属于挑起屋檐的建筑构件,牛腿越大,屋檐就会越大,相应的门头也就越大,而门头通常是主人家财富的重要象征,因此古代徽商对牛腿都十分讲究。”说起牛腿的极品,首屈一指便是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故居,“胡雪岩家的大梁是最大的,牛腿更大,但是都损毁了,太可惜了!”说及此,张锐唏嘘不已,对于已有的收藏也愈加珍惜。
对于另一位木雕收藏者——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钱念孙来说,他的主打则是“窗栏板”。
“从徽州古民居大门进去,经过天井来到大堂,大堂两边会有两扇窗户,窗户下面那扇板就是窗栏板,它不是窗户的必须构件,没有实用价值,主要就是用作艺术欣赏的。”
在钱念孙看来,窗栏板最能够体现徽州木雕的艺术性:“因为它本身就是一幅画,通过十分复杂的雕刻,讲述了各种故事。”
说及此,他便想起了自己收藏的一块“文王访贤”的窗栏板,在周文王去拜访庄子时,庄子指了指桌上的肉,意思是他若为官便如这肉,任人宰割;而在周文王遇到姜子牙之时,文王的身后雕满亭台楼阁,象征着荣华富贵,姜子牙身后则刻有山林木石,象征自然闲适。
“这么小小的一块板上,要讲述这么多内容,涉及这么多元素,对雕刻技艺的要求十分之高,窗栏板雕刻的层次性要求也很高,有的薄薄的一块板上甚至有五六个层次。”正是如此精妙的技艺让钱念孙嗟叹不已。
“窗栏板的雕刻题材多是文人典故等,有着很好的文化内涵,是对徽州人文化思想观念的绝佳体现。”
不论是牛腿还是窗栏板,抑或是木雕床、木案等其他收藏,它们都是徽州木雕文化的印记,在现代社会中,它们是旧梦,却不曾被遗忘,而是在继续演绎着,属于它们的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