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一辈子雕塑的胡大海最自豪的事,就是去很多城市都能看到自己的作品,无论是山东、江苏,还是西藏,甚至是遥远的坦桑尼亚也有他制作的非洲民族舞蹈雕塑。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胡大海显然实现了这个梦想。
他参与制作了许多合肥标志性雕塑
9月11日下午,午后的天有些热,56岁的胡大海穿着汗衫正在画室里挥毫泼墨,一幅山水国画在画案上慢慢成形。画室后面就是他进行金属雕塑的场地,靠墙的架子上有两排雕塑的小样,有包拯塑像,也有一些企业标志的雕塑。
屹立在肥东县城的包拯塑像是胡大海和他的老师非常满意的作品。从前期的设计到后期的制作,他都参与其中。
由于没有找到关于包拯的任何画像,最后出炉的包拯塑像其实是合理想象得来的。
参考了各种史书对包拯的描述,也参照电视演员对包拯的演绎,最终想象出了包拯的样子。但是包拯的服饰,都是有历史依据的,“每一位官员都有他相应的官帽,包括那个朝代的服饰特点,我们都是完全根据历史来的。”胡大海解释道。
包公形象设计完成之后,胡大海就开始了精心制作。怕工人们敲打不出生动的表情,他亲手制作出包拯的头像,其中一米多长的胡须,都是胡大海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
除了包拯像,胡大海的团队还参与了和平广场的浮雕建设。长达105米的浮雕,讲述了中华历史的上下五千年,人像中每一位的表情都不相同。
从小学绘画,半路干雕塑
从小学绘画的胡大海没有想到自己会走上雕塑的道路,函授大学毕业后,他到肥西的毛巾厂设计毛巾上的图案。由于父亲是一名钳工,胡大海从小也喜欢敲敲打打。
直到有一天他在省城花园街看到了他现在的老师正在做雕塑,他随口说了一句,“这个玩意我也会。”老师一听,就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用不锈钢雕出一个维纳斯。但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合肥根本找不到专门卖不锈钢的地方,胡大海灵机一动,买了一个不锈钢的茶托,剪成一片一片后,捣鼓了一个星期,他终于把拼凑打磨好的维纳斯雕像送到了老师的面前。老师也就收下了这个徒弟。从此,他的这辈子再没有与雕塑分开过。
渐渐做出了名气,很多城市的政府和企业都找到了他们,城市的标志、企业的标志,算算这些年,竟然制作了两百多件。
“最远的就是坦桑尼亚政府让我们给他们做的非洲舞蹈雕塑,像国内的很多城市都能看到我们的作品。”胡大海骄傲地说。
而现在,子承父业,胡大海的儿子已经接过父亲手中的锤,整天泡在雕塑场地里。胡大海也进入了指导阶段,时间多了,也练起了绘画。
五年后,干了二十多年雕塑的胡大海想去每一个有自己雕塑的地方,用相机记录下他的作品,然后出成册,留给后辈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