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当涂县城西大街的一间临街门面房里,69岁的张恒兴正在电脑上用左手与人下象棋,作为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平府铜壶”的传承人,他几年前因中风已经无法再制作铜壶了,只能借下棋消磨时光。张恒兴的店里摆了18把铜壶,但玻璃柜全是封起来的,“卖一把就少一把”,张恒兴虽然开店,但却舍不得卖这些铜壶。因为后继无人,这项已逾千年历史的技艺面临失传。
如今只存一家铜壶店
张恒兴出自铜壶世家,其父曾在当涂县城开了家名震一时的“张永兴铜壶店”,张恒兴13岁开始随父学艺。
在张恒兴的记忆里,解放前当涂县城制作铜壶的至少有几十家,民国时期,当涂太平府铜壶参加在芜湖举办的国际铜壶博览会,一举荣登榜首,其制作技艺还被编入小学教科书。而解放后,制作太平府铜壶的店铺几乎一夜之间消失了,张恒兴说,因为当时铜作为战备资源非常稀缺,“没有原料就没办法制作铜壶”,因此,这些铜壶制作匠人都进了工厂。
而他之所以还能继续从事太平府铜壶制作,是因为当时当涂成立了一个“红铜小组”,“主要是来料加工,谁要什么壶,自己解决原材料的问题”。张恒兴当时就是在红铜小组当学徒,向父亲学习制作太平府铜壶技艺。随着时间推移,目前当涂仅存张恒兴开的太平府铜艺店。
壶底壶身一次成型
张恒兴告诉记者,太平府铜壶是纯手工制作,工序也比较繁琐。 “一般的壶需要10天左右,我做过能装25升水的大壶,用了半个月时间。 ”张恒兴说,太平府铜壶制作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将铜块敲打之后变成铜皮,通过焊接等方式制成壶,而传统的做法是将铜块敲打成铜皮,壶底与壶身一次成型,此时铜皮的厚度已经只有1毫米不到,接下来就是安装壶嘴和壶把。
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目前摆在张恒兴店里的有18把铜壶,其中有一般的铜壶,还有长嘴壶、火锅、铜锅等。这些铜壶都是张恒兴1986年左右制作的,之后,因为店面拆迁等原因,张恒兴没有继续制壶。让张恒兴真正感到危机的是,2006年12月他突发脑溢血中风,病愈之后,他的右边身体便无法正常活动,制作铜壶也就无法完成。 2007年,太平府铜壶成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县里拿了1万元,将他家的这间门面房改造成“太平府铜壶店”。
张恒兴介绍,曾有人到店里参观,对他的铜壶非常感兴趣,甚至出价1万元一个,但是被他婉拒了,“现在卖一个就少一个了,舍不得卖了。 ”
张恒兴曾考虑过让儿子继承家业,但26年前儿子跟他学了两年之后就没有继续下去,而是招工去了单位上班,“制作铜壶没几年出不了师,干这一行解决不了吃饭问题。 ”张恒兴说,也曾经有人找到他,希望能拜师,但是听到他的招徒条件之后都退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