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上旬,黄山市徽州区潜口民宅博物馆完成消防系统全面改造升级,荫秀桥、曹门厅、罗晓明宅、方文泰宅等24座列入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的明清古建筑开门迎客。与此同时,歙县3000余民居“保徽改徽”工作正在进行,新安江畔的徽派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中。在徽文化腹地,文化遗产保护俨然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城市本身就是开放的博物馆。
“文化遗产和城市文化特色保护正处于最紧迫、最关键的阶段,要让城市保存历史记忆、保持人文特色,要让老百姓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受益者。 ”11月底,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来到安徽,应邀做客安徽博物院开办的“安徽文博讲堂”。他认为,近年来,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与大众生活休戚相关,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新型文化遗产不断得以命名。与新型文化遗产类型相关联的遗址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新型博物馆的出现,更具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本月,黄山市黄山区举办了一场关于“徽州古民居科学保护与利用”的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建筑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就 “新型徽式民居的布局、设计”,“如何用现代化方法保护利用古村落”及 “激光3D扫描技术、3D打印技术在古村落、古民居保护中的运用”等命题进行重点探讨。当地文物部门介绍,徽州古村落古民居保护与乡村建设是两位一体的概念,村民们在参与古民居保护的过程中也获得更为舒适的生活。去年8月,屯溪老街被纳入全国首批5个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之一。屯溪老街起于宋代,全长832米,沿街建筑保留古代商家“前店后坊”或“前铺后户”的格局和特色,是国内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其建筑格局、整体风貌、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展示,再现徽州文明的发展轨迹。不是橱窗内的器物,而是触手可及的徽州民居,参观者有了更为直观的文化体验。宜居宜游的城市与乡村,是文化遗产保护惠及当下的生动例子。
皖南古村落保护、大遗址公园规划、大运河保护……近年来,我省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亮点频现。 12月1日,明中都城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研讨会召开。为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明中都城遗址,凤阳县表示,将以保护规划为先导,以建设明中都城考古遗址公园为目标,以整体规划、分步建设为手段,以改善群众生活、改善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为宗旨,探索大遗址带动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12月2日,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工,面积2平方公里的凌家滩文化村,既解决遗址的保护问题,也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让原住居民分享文化遗址保护的成果。古老载体孕育蓬勃生机,遗产保护泽被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