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词是我市传统戏曲项目,系黄梅戏“姊妹”,深受市民欢迎。3月22日,记者在宿松县文广新局采访时发现,该县正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公示试行考核办法,以规范代表性传承人的管理,确保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处于制度化、科学化。
数百年以来,在长江中下游流传着一项戏曲文化,她就是文南词。文南词早于黄梅戏,但在建国前,一直得不到重视,也缺乏应有的地位。“文革”期间,虽然遭到破坏,沉寂了一段时间,但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培育地方艺术,使文南词得到保护和传承。1994年,作为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出版的《中国戏曲音乐集》,重点将文南词作为独立剧种向社会推介,可是,这种有着重要价值的艺术,却没有宣传介绍的书籍,直至近年,宿松县才出版发行专业书籍向社会推介文南词。
据了解,文南词有着300多年历史,其生成和发展是以宿松为中心,在长江中下游产生影响的剧种,在进入繁荣阶段后,所演出的正本戏和整本大戏,以民间戏班为多,因为当时民间艺人较多,借鉴了传统的民间大鼓书、灯歌和灯舞的表演形式,其伴奏加入了“断丝弦”锣鼓,使该项地方剧种基本成型。文南词戏剧素材贴近底层民众,音乐底蕴十分丰厚,戏曲风格独特,表演形式灵活。
随着内容、表演形式的变化,在传承、借鉴、引进、移植过程中,文南词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影响了其他剧种的发展,许多艺术元素被黄梅戏所吸收,促进了黄梅戏的变革和进展。文南词在不同区域,艺术表现形式也有异同,宿松文南词以文词腔为主,当时,在城乡都有演出,其重点区域呈“两线四点”,即沿省际交界线、长江北岸线和宿松佐坝、许岭、复兴、长铺集镇向四周发散。
据史料记载,宿松民众历朝历代都善说大鼓书、喜听大鼓书,表演者左手持檀板(牙子),右手用轻巧的鼓槌敲击,用数根接近一米长的竹竿,做成鼓架支撑一面小扁鼓,说书者在表演过程中,有四句头或二句头清唱,还有长短不一的说白段落,表演场地主要是乡间茶馆。宿松大鼓书、灯戏是文南词戏曲最初雏形,文南词是在大鼓书曲艺形式和地方灯戏结合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由于我国地方戏曲品种繁多,传播的方式、渠道便捷,因此世人选择地方戏曲的空间较大,尽管如此,在宿松县知晓文南词者众多,在一些乡镇40岁以上者大多能歌唱几句文南词者。22日,记者在采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余杞敏时,她兴奋的告诉记者,文南词在宿松的传承形式喜人,目前,该县有一家专业机构,10多家业余团体,以不同形式传播文南词的近千人,县政府开展重要文艺活动,都会安排文南词亮相,我市举办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期间,文南词以大戏的形式进行了多场表演,深受市民喜爱。
目前,我市仅有余杞敏一人为文南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接受文南词初中阶段,当时,她是校宣传队队员,在老师的安排、指导下,她们排练、表演了文南词,使其对文南词有了了解,在岁月的演变过程中,她陆续地接触了文南词,渐渐地爱上了文南词,最终成为专业演员。她说,2008年该县向国家申报四名文南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两人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均未获得国家级称号,2011年,该县将她一人向国家申报文南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2年获得国家批准,使其成为我市唯一一名文南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记者询问其宿松县政府为何仅仅申报她一人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时,她解释说,当时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系私费,费用要数千元,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是笔不小的金额,除了资金外,申报的资料也由申报者个人整理提供,这是一件十分繁琐的事,她自己费了很多精力,才完成这项工作,很可能是其他人员不愿花钱费力所至。
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后,余杞敏将文南词传承工作当作自己每天必修之事,每年她要演出百余场文南词,已接收5、60名徒弟,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使文南词一步一步地走向人们的生活之中。(胡玉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