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宣城市宣州区周王镇绿宝村胡家涝村口矗立起一道古宣纸生产工艺文化墙,在十米长的黑色大理石墙上,分别雕刻着古宣纸剁料、蒸煮、晒料、打浆、捞纸、烘烤等六道主要工序,画面生动,古韵悠长,令人神往。 “我们建设这道文化墙,就是想展现古宣纸生产工艺,同时提高乡亲们的文化遗址保护意识。”站在亲手设计的文化墙边,丁建国侃侃而谈。
“老丁为保护古宣纸厂遗址,可是花了不少心血哩! ”对于村民们的肯定,61岁的丁建国呵呵一笑。 199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丁建国在当地中南山麓发现家门口的古宣纸厂遗址有湮灭的危险,近两万平方米的保护区内杂草丛生,原宣州市政府竖立的“古宣纸厂遗址”石碑无人问津。丁建国心疼不已。 “这个宣纸原料晒场全部由山石砌成,是不可多得的实物啊! ”
从此以后,丁建国成了遗址的义务守护人。他每隔几周就要来清理一次。没人给他一分钱,家人也不理解,但他铁了心要呵护好这处遗址,并定下规矩,村民都要自觉保护遗址。一次,几个村民要取遗址内的石头盖房,丁建国闻讯当即赶到现场劝阻。一村民抱怨他“爱管闲事”,老丁说啥也不让步。见他这样倔强,那几个村民只好悻悻离去。久而久之,村民们都知道遗址里的东西是文物,不能碰。
在自觉保护遗址的过程中,丁建国还对宣纸制作的探究产生了兴趣。众所周知,泾县小岭村是宣纸的发源地,生产历史也有据可查,但这胡家涝的古宣纸厂遗址与小岭隔山相望,当地民间还流传着胡家涝向小岭村传授宣纸制作技艺的说法。这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呢?为解开谜团,自1998年开始,丁建国多次自费赴外地档案馆、图书馆查阅资料,并联系民间书籍收藏爱好者进行查证,考据出“宣城县之纸为‘宣纸’”、“宣纸,宣、宁、泾、太,皆能制造”等记载。
为更好地保护遗址,丁建国还建议当地政府邀请专家前来鉴定古宣纸厂遗址,目前专家评审通过并确认胡家涝为原宣纸厂,并向省申请保护。
丁建国义务守护文化遗址的事迹不胫而走,成为宣城市2012年5月份精神文明先进事迹,他也成为2012年度“感动宣城”人物候选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