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评论安徽人精神尤其是徽商精神时,总会提及“徽骆驼”精神。追溯其源,史籍表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盐业、典当业、土产杂货业等绝大多数为徽州商人掌控,当地居民称这些行业的头柜朝奉为“徽老大”,因“老大”与“骆驼”在江南方言发音中同音,徽州商人也由此得到了一个“徽骆驼”俗称。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最是吃苦耐劳、勤恳努力,有着敬业、执着、拼搏、坚韧、进取等优秀品质。人格化的骆驼,更是给人以一种不畏道路艰险、忍辱负重、长途跋涉、富有进取开拓精神的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徽商的巨大成功与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徽骆驼”精神密不可分。到了近现代,经徽州籍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宣传,徽州商人的创业精神被称为“徽骆驼精神”而享誉四海。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中解释“徽骆驼”的辞条是:“徽州不产骆驼,比喻徽州人为正义奋斗,宁死不屈的性格”。
“徽骆驼”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艰苦创业、忍辱负重的精神。古代徽州地少人多的严酷生存环境迫使徽商走出家门,他们一般以小本起家,在异乡闯荡商海。商海浪涛汹涌,凶险异常,然而徽商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受到挫折之后,并非一蹶不振,从此便销声匿迹,而是义无反顾、百折不挠,不成功决不罢休。许多徽州商人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后终于成功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二是时时处处怀揣捕捉商机、果断精确决策的市场观。市场风云变幻莫测,活跃于市场的徽商必须时时细心预测市场,观察市场动向,分析市场行情,审时度势。他们所从事的五大行业:食盐、粮食、木材、茶叶、典当无不是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而随机经营的。正是由于他们能够随时观察市场,根据市场变化而改变经营策略,因此面对同行业的竞争,他们时时能走在同行业的前面,能够出奇制胜。 “钻天洞庭遍地徽”,便是明清时期徽商驰骋商场的真实写照。三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价值观,恪守以义取利,遵守“诚实守信和真不二价”的诚信观。 “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以儒术饰贾事”,特别讲求诚信经商。四是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徽商的团结协作精神不仅表现在家族中,也表现在一个个的商业团体中。在徽州商帮内部,也能做到同舟共济、以众帮众,遍布各地的徽州会馆、同业公所的建立,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精神。这种和气生财、互惠共赢的局面大大地强化了徽州商帮内部的凝聚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在团结协作中,徽商还推崇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才的人才观。王茂荫有一句警句:“有资本巨万,偶非用人,不数年而覆者矣。 ”称雄三百年的徽商无不把人才的追求当作头等大事,从而为商帮不断增添活力。五是勤俭持业、持家的勤俭观。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在 《肇域志·徽州府》中说:“新都(即徽州)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 ”勤俭包括勤和俭两层含义,勤是勤劳,俭是节俭。勤劳主要指体力、脑力的付出,俭主要指享用钱财的态度。 “致富思源”,大多数历经艰苦创业的富商大贾特别珍惜得来不易的财富,因此他们虽然致富,但日常生活仍旧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不仅如此,他们还以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教育子孙。在徽州古民居中至今仍能看到众多“勤俭治家”的家训,便是明证。五是回报社会、造福桑梓的奉献精神。这突出表现在大多徽商发财致富后,自觉以种种“义行”、“义举”来奉献社会。虽然他们自奉俭约,克勤克俭,而一旦当他们面对国难民困或旱荒水灾时,却又会慷慨解囊,将财富奉献给社会。在古代徽州,从乡村建设、铺路架桥、水利设施到地方教育、文化传承等等,无一不是徽商回报桑梓、鼎力资助的成果。
“徽骆驼”精神是徽州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是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骆驼”精神作为安徽特有的地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特质,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从商业文化的视角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重要成就的今天,面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传承和发扬“徽骆驼”精神,不仅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违背,而且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应有的商业文化的有益养料。当代徽商仍然需要艰苦创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善于捕捉商机,果断精确决策;要坚持以义取利、诚信经商,自觉维护市场经济良好秩序;要发扬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开放合作,抱团共赢;要讲求勤俭持业和持家,培养好新一代徽商,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注重回报社会、造福桑梓,切实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
安徽既有历史上的“徽骆驼”精神,更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涌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三个强省”和美好安徽的进程中,发扬徽商的“徽骆驼”精神和以“大包干”为代表的改革创新精神,更具有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