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经大别山南麓,在历史上孕育了一方文化,这就是古皖文化。一方水土一方人,古皖文化是古皖人民的血脉,是古皖人民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整理研究古皖文化以推动当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最近,省地方志办公室调研组赴安庆市八县(市)三区进行古皖历史文化调查,得到一些启迪。
古皖历史源流
古皖历史源远流长。目前已经发现的薛家岗遗址,位于潜山县,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的古文化遗址,距今约在5000年至6000年之间。这块土地在西周时代为皖国,还有松兹、桐子、宗子三个小国。境内有皖山、皖水,皖山即天柱山;皖水,即皖河,源出大别山。皖为何意?《说文解字》无此字。《康熙字典》释为“明星也”、“明貌”。古皖学者认为,古皖字偏旁或为“目”,或为“日”,释为“大目”,意为眼光远大,能高瞻远瞩。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南巡,封天柱山为南岳。后隋文帝以湖南衡山为南岳,天柱山被称为“古南岳”。在隋代以前,长江流经安徽没有岸线,那时都是湖泊沼泽。今天的皖江之首为彭蠡泽的一部分,彭蠡泽即鄱阳湖古称,烟波浩淼,其面积仅次于云梦泽,为长江流域第二大泽。彭蠡泽东部就是雷池。雷池非一池之水,今望江、宿松、彭泽均属雷池。东晋时置大雷戌,为江防要地。咸和二年(327年),东晋平叛,掌管中央政权的庾亮在给江州刺史温峤的《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后来的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即源于此。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发生鄱阳湖大战,这是朱元璋与陈友谅决定战略命运的一次大战,望江、宿松就属于当时的战区。太平天国时期,安庆保卫战也是决定命运的一场决战。安庆市区本来没有城,只是一个渡口、一个军事要塞。 1217年,知府黄干于此筑城,并成为府治。 1661年,江南布政使司分为左右布政使司。 1667年,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 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从南京移治安庆府,即今安庆市。皖,从此成为安徽别称。
古皖文化精华
南方文化、北方文化,在此交融;东方文明、西方文明,在此碰撞。在古皖大地上,自古以来各个时代的文化遗产珍贵而丰富,这是建设当代文化的深厚根基。
几千年来,古皖人民崇文尚德、忠勇坚韧、务实进取、开放包容,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人文精神。唐代桐乡县(即今桐城市)县令徐德闰说:“张四维而在政,风雨通神;开六艺而训人,弦歌移俗。 ”古皖人民历来重视教育,“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笃学敦品,文章报国”,这种坚定的读书理念代代相传。吴汝伦是桐城人,同治进士授内阁中书,于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后创办桐城中学堂。在古皖这块土地上,出了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出了桐城派领袖戴名世、方苞、刘大魁、姚鼐,出了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出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出了著名作家、学者和诗人张恨水、朱湘、朱光潜、方东美、海子,这都不是偶然的。
儒佛道三教,在古皖大地自古流传。过去的天柱山,就有“三千道士八百僧”。儒学是官方文化,佛道是民间信奉。儒家文化在古皖随处可见,文有桐城派和众多学者、作家、诗人;山有天柱山、浮山、小孤山,都是石刻满山。古皖佛道地位很高,北周灭佛,慧可南下,卓锡司空山,创立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是为二祖。三祖僧粲,主持天柱山。谈中国佛教禅宗,不能不提司空山、天柱山。儒佛道三教,在古皖山中留下众多遗存,至今香火不绝,游人接踵。这种文化氛围,对民风民俗影响至深,对人才培育作用很大。将军大使黄镇,就是枞阳人。当代佛教领袖赵朴初,就是太湖人。哲学家方东美是桐城人,他把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大乘佛学、新儒学看成中国哲学的四大传统。
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重要文派,就是桐城派。这个文派的思想体系是程朱理学。这个文派师承《左传》、《史记》、唐宋古文,开一代文风。桐城文派是官方文派,曾国藩是后期代表作家之一。桐城派代表作家重在“治国理政”、“济世通时”、“因时而变”,崇尚“雅洁”、“阳刚”的文风,这与常人理解的桐城派大相径庭。借鉴桐城派,可以改进空谈误国的文风、官话连篇的文风,提倡利国利民、求真务实的文风。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家喻户晓,这首诗中的故事就发生在古皖大地。
戏剧史上,清代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使徽剧誉满京城,并进而演变为京剧。安庆人高朗亭、程长庚、杨月楼等名家称雄京华剧坛。如果说京剧为官府大雅,那么黄梅戏则为山野文化。黄梅戏起源于皖、鄂、赣边界地区的采茶调,劳动人民在生产与生活中培育了这朵山野奇葩。地方志记载的第一位黄梅戏职业艺术家是太湖人胡普伢。黄梅戏以怀宁腔、安庆官话为正宗,以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为杰出代表,以《天仙配》、《牛郎织女》为艺术高峰。
在现代,岳西县有红25军、28军旧址。这个至今只有40万人口的山区县,为中国革命牺牲了38000人,其中县团级以上干部100多位。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王步文就是岳西人,1931年他在慷慨就义前自撰挽联:“是革命家,是教育家,怀如此奇才,生而无愧;为革命死,为大众死,仗这般大义,死又何妨! ”这种革命精神,激励着后来的人们。
依托地方人文建设文化园区
继承光大地方传统文化,发展人文旅游是一个普遍的基本取向。应当考虑,以传统人文为依托,建设古皖文化园区。古皖人文旅游,首推天柱山,次为浮山、小孤山,再次为司空山。其实,司空山佛教禅宗旅游品位很高,应加以大力开发。地方博物馆、人物馆、民俗馆、传统文化馆和独秀公园、王步文故居、张恨水纪念馆、黄镇纪念馆、黄梅戏博物馆,都是展示地方历史、传统文化、风俗民情与革命烽火的重要场所。再如枞阳的浮山是儒山、佛山、道山、火山、红山、青山,六山合一,方圆19平方公里。这座历经千百万年形成的人文山,就是一座现成的人文园区。像司空山、天柱山,还有薛家岗遗址、古民居、古山寨、革命纪念地,都可以成为建设文化园区的最佳选址。这一点,应引起有关地方政府注意。要转换观念,因文制宜,充分尊重、保护、积累、利用文化遗产,而不要破坏、移植、复制、制造文化遗产。
充分利用本地人文资源,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每个地方都有众多的文化遗产、遗存,本地居民珍爱有加,政府要进行保护并适度开发。虽然外地游客来此不多,但本地居民可常常光顾,借以陶冶情操、体验历史人文。对外发展人文旅游,对内发展人文休闲,可以说也是民生工程。
古皖大地是戏曲之乡,民间文艺团体活跃于城乡,自娱自乐,共娱共乐,享受艺术,歌唱生活。这种民间活动,是盛世景象;这种民间艺术,是城乡居民喜闻乐见的乡土艺术。政府要给予关心、支持,这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喜庆吉祥的社会氛围,构建和谐美好的中国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还有一些民间手工艺品,像岳西、潜山等地的桑皮纸、望江挑花,都很有价值,需要保护传承。在古皖大地上,还有许多小剧种,有的已经衰微,有的还在民间喘息。对此应加强抢救挖掘,要有音像资料存史。
遵循文化规律,着力传承创新
任何一种文化从产生、兴盛到衰亡都是有规律的,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感情为转移的。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在完成生命周期之后才能成为遗产,成为记忆,成为永恒。我们应正确对待处于生命不同阶段的各种文化,该育者育之,该捧者捧之,该养者养之,该藏者藏之,该供者供之。
传统文化是时代文化的基础、源头,没有传统文化的弘扬,就没有当代文化的发生。今天,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与建设当代文化,已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的责任之一,是依法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破坏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的磨损、社会的破坏、政府的不当规划开发。避免自然、社会的破坏,只能靠政府,而避免政府的不当规划开发,只能靠政府的自觉和上级政府的管控。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有的地方官员走马灯,对传统文化虽然说几句要重视,或者搞点建设,但浅尝辄止,然后匆匆离去。在城市建设与乡村建设过程中,拆旧建新相当普遍,很多未被公布为文保单位的古街道、古民居、古建筑、古道、古树常常灰飞烟灭。决策者没有识古之眼、惜古之情,只剩下政绩之念;开发商干脆摧枯拉朽,再好的文化遗产也比不上亿万资产。我们应大力制止这类现象再现。政府的责任之二,是尊重群众的文化愿景与文化创造。一方人,一方文。我们调查发现,安庆市文化工作者对文化遗产一往情深,长期倾注了他们的心和力;在民间,各种文艺团体十分活跃,是传承传统文化、孕育新文化的一方沃土。现在的问题,政府应主动自觉地和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化团体加强沟通,取得共识,形成合力。继承文化遗产,创新时代文化,应是政府、文化工作者、人民群众的共同责任。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发展繁荣中国文化,应是政府、文化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一致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