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千年醉翁亭要“进行保护性修缮,还原历史原貌”的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在社会上引发激烈讨论。尽管相关管理部门反复强调“保护性”,但仍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无独有偶,这几年,国内发生了一系列文物古迹被“保护性”、“维修性”拆除事件,均遭到专家和民众的质疑。
为何很多地方热衷于以“维修”、“保护”为由打文物古迹的主意呢?我想主要是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希望趁“保护”之机对景区进行改扩建、美化甚至整体改造,以达到更符合现在人们休闲度假、消费购物的要求,或者通过扩大规模、增加功能实现“申遗”等,以提升景区知名度,带来更大的效益。当然,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联手“以地生财”的目的也不能排除。我想,不论什么原因,带着功利的目的,与保护文物的初衷、与民众观赏文物的意愿都是背道而驰的。
人们愿意到一个文物古迹景区、景点去欣赏、游玩,并不是看重文物古迹所附带的各种功能,或者被人为修饰、“创造”出来的文物,而恰恰是文物古迹本身。文物古迹一经“修饰”就很难恢复原貌,只有原汁原味、不经改造与创造的文物古迹,才能承载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才能给游客以真正的启迪和反思,在心灵深处重涉历史的长河。试想,如果圆明园的断壁残垣被金碧辉煌的“当年盛景”取而代之,除了能作为电影拍摄的外景基地,其承载的民族屈辱、落后记忆的历史重任,其激励国人勿忘国耻、奋发图强的教化功能,何从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