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实施的“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日前入选2013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这是我省唯一入选的项目,也是黄山市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项目之后再次入选。
“徽州古村落、古民居是徽文化的‘活化石’,也是黄山富民强市的特色资源,必须下大力气保护好、利用好。 ”黄山市主要负责同志介绍,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5年来,各地保护徽文化遗产的意识明显增强,群众保护利用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七个文件”规范保护利用
“好政策是颗定心丸”
坐落在屯溪老街李洪巷的“徽舍”,由两幢清末徽派古民居组成,是集旅游、休闲、住宿为一体的客栈。 “这两幢古民居,一幢是认购,一幢是认租,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缮,内部摆设以自己收集的古代家具为主,配上电视、网络和现代卫生设施,备受外国游客青睐。”来自江西的叶老板介绍,黄山市出台的相关政策让他吃了“定心丸”,否则也不敢投资。
2010年,黄山市出台了《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等7个规范性文件,对涉及古村落和古民居的抢修、迁移、认领、土地转让、房屋登记、资金支持、相关程序等作出明确规范。
黄山市徽文化研究专家汪炜分析认为,这7个文件本身就是一种政策创新,推动了古村落和古民居保护利用步入法制化轨道。它填补了古村落保护利用的政策空白;确定了原地保护、异地集中保护两种模式;探索认租、认领、认购等办法化解资金难题;规范了古民居利用的主要业态。
据了解,到今年3月底,黄山市共投入45.97亿元资金,实施了101个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的保护工作,认租、认领、认购古民居303幢,打造了610处19类新型业态,建成13处集中保护地,有效破解了以往古民居“修不起、卖不得、不宜住”的尴尬,初步走出一条在创新中传承徽文化、在利用中保护古民居的新路子。
“土洋结合”破解技术难题
“‘七防’基本没问题”
今年初,国家文物局启动3处全国文物维修保护样板示范工程,徽州区呈坎村入选。
“我们将先期选择呈坎村的10幢古民居进行保护利用试点,针对徽派古建筑特点,既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保护‘土办法’,又注重利用现代科技破解保护中存在的难题。 ”黄山市文物局负责人介绍,徽派古建筑保护主要存在防火、防盗、防漏、防潮、防虫、防雷、防腐等七大难题,单纯依靠“土办法”保护古民居越来越不现实。
近年来,黄山市文化、科技、建筑设计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组建了安徽省徽派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发古建筑的三维影像展示系统,开展木材防腐、古村落污水处理、古民居防火防潮防虫处理、古民居采光通风、古民居外墙保温、古民居异地迁建技术规范等应用技术难题攻关,先后攻克了新技术、新材料准入运用等关键技术点。同时,制订和推广古建筑修缮的技术方法与技术标准,促进徽派古建筑保护改造技术本土化、标准化、系列化。
“我们还依托本地高校和职业学校加大对本土专业人才的培养,连续举办四届徽匠技能大赛,全市徽派古建筑工匠已超过1万人。 ”黄山市文化委负责人介绍,大量本土徽匠人才的积聚,带动了古建筑修缮复原技术的提升和创新。目前,徽派古建筑保护中的修复难题基本解决,一大批濒临消失的徽州古建筑重新焕发生机。
“百村千幢”探索传承新路
“保护是大家伙的事”
在黟县宏村秀里村,有一个被誉为“浓缩版的徽州”的影视拍摄基地。其控股投资者胡中权是当地一位木工徽匠,黄山市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后,他与北京一家公司合作投入2亿元,把当地濒临倒塌的77幢徽派古民居集中迁建修复,建成这个集文化休闲旅游、古民居保护利用、影视拍摄基地于一体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已拍摄4部影视片,去年接待游客达5万多人次。
2009年起,黄山市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用5年时间投入60亿元,对亟须保护的101个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在整体保护、集中保护和重点保护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利用,使之成为提升城市品牌、打造新型业态、发展文化产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
此外,黄山市还先后投入4亿元引导资金,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形式,用于古村落和古民居的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保护,并突出市场运作,通过招商引资和市场融资,以产权换资金、以资源换渠道、以市场换项目,鼓励社会资本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保护开发。
“过去总认为文物保护是文化部门的事,实施‘百村千幢’工程后,老百姓省了心还有钱赚,也更加意识到保护是大家伙的事。 ”徽州区坤沙村徽派建筑协会会长江玉国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平均每户至少有1人从事建筑业,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5万元。
黄山市文化委负责人介绍,按照“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的思路,“百村千幢”工程注重“一村一品、一幢一策”,着力打造文化体验、摄影绘画、文化创意、农业生态等产业,建成了19类新型业态,避免了“千村一面”和重复建设,使古村落、古民居由原来文化观光的单一利用模式向多元化业态转变,推动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去年全市古村落、古民居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