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淮词:曲声凄凄水悠悠 |
日期:2013/5/27 8:58:45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706次 |
“远望长江,无岸无涯,绿水连天,风高雾大,烟云渺渺,寒露瑟瑟,田野萧萧,两岸芦花……”春日的正午,李涛老人合着萧曲,在树阴下轻声吟唱着,哀怨的词曲中透出几分凄凉。
老人唱的是一“杠”(支)名为《水漫金山》的淮词。在十多年前,在阜南县中岗镇,还有很多老人会唱淮词。如今,会唱淮调的大约只有五位老人,年龄最大的已近九旬,年轻的也已年近七十,淮词的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淮词的来源
关于淮词的由来,有不同说法。有的说,是发源于明朝在长江下游及其支流流域的一种小曲,之后流传到淮河一带来的,而我市的颍上、阜南当时都很流行。
由于这些地区百姓语言、音调和习俗都不大相同,因此相互吸收融化,各具特色。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在淮河上至淮滨下至正阳关这一带,变成了独具特色的淮词。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清代一些赶考举子上南京赶考,不少富家子弟没有考中,就到秦淮河的青楼听小曲解闷,同时也学着唱,以后演变成了淮词。
已故的阜南县淮词老艺人袁海波曾经说过,他小时候淮词就在淮河两岸被传唱起来了,而他的师傅张二少就是在淮河的大船上跟清江、扬州的商人、歌妓学的。淮词曾经是当地百姓最主要的娱乐之一,在阜南当时流行着一个顺口溜“一笔好字,两句淮词,三杯下肚,四季衣帽”。
据阜南县志记载:淮词,又称淮调,是一种古老而别致的曲艺类型,源于清乾嘉时期的南京秦淮河青楼歌院,鸦片战争后由六安、霍邱、颍上、固始流入阜南县。其曲调凄婉柔丽,细腻深沉,词韵高雅富有文采。传统曲目有《水漫金山》、《春门惊梦》、《火烧赤壁》等40多支。上世纪80年代,阜南县仅存的少数“老萧友”(吹唱淮词的人)能唱出其中的近20支。淮词格调较为规范,一般正格句(商调式)为22句,若在中间夹入16句或20句的“穿心调”(徵调式)共为38句或42句。唱腔分为“平腔头”、“四句腔”、“穿心腔”等。多为一人清唱、两人对唱。笙萧、琵琶加以盅、碟击打伴奏。此曲种若不抢救,即将消失。
淮词的兴盛
热衷于民间文艺挖掘研究的海国庆老人说,淮词主要流行于安徽、河南两省的沿淮流域水路发达的集镇,已经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曲牌有30多个。淮词在清末民初最为盛行,从民国初年到抗战期间,上至淮滨下至正阳关。沿淮各集镇都有淮词流行,而阜南县曾经最为突出,中岗集周围就有200多位淮词艺人,因此被誉为“淮词窝”。
今年已84岁高龄的李涛老人,是中岗镇仅有的几位会唱淮词的老人之一,年事已高,但精气神很好,虽牙齿全无,但唱起淮词来,仍吐字清晰,字正腔圆。
李涛老人1949年10月参加工作,在当时的中岗区当“财粮”(相当于现在的会计),因他有初中文化,后考入阜南县文教科,分配到中岗区扫肓办、文化站,开始接触淮词。
李涛说,淮词以悲调居多,没有喜调,多为女子对情郎的相思苦、薄情恨,曲凋凄婉。
记者从海国庆老人整理的20余支淮词中看到,淮词的内容除涉及历代名人外,多是旧时女子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自己从事风月职业的厌倦,或是对赴京城赶考情郎的相思之苦,以及对负心汉的怨恨之气。
抗战时期,山东、江苏两省政府和大量民众流亡到阜阳,因中岗有四所中学,很多学生流落到那里,这些因战争而流落他乡的学生,喜欢听中岗人唱淮词,凄婉的淮词契合了异乡人心中的郁闷之情。
淮词的现状
“现在会唱淮词的没有几个人了,应该尽快抢救传承下去,让这一植根民间的曲艺延续下去。”海国庆的言语中充满了焦急。
淮词整理出来后,海国庆心里仍是着急,因他整理出来的只是淮词的词,没有曲,若干年后,这些会唱淮词的老人去世后,将没有人再会唱淮词。他希望有懂音乐的热心人士,把每支淮词的曲谱出来,只要淮词的词曲在,淮词就有希望。
李孝辉和卢洪刚都是70后,是中岗懂淮词人中最年轻的,但他们已经近十年没有好好吹过萧了。
李孝辉说,1991年前后,他正上初中,经常跟他的长辈李大坤学吹萧。当时大概有10多个人。吃罢晚饭,李大坤提前烧好一壶茶,大家在一起吹唱,常常玩到夜里12点以后。“夜深人静时,萧声配淮词特别优美。”
1996年,李孝辉到外地打工,在外打拼的日子,没时间也没兴致吹萧。前年,他返乡创业,开办服装加工厂,事务繁忙。
日前,中岗镇政府邀请了李孝辉、卢洪刚为蒋杰忠老人伴奏,唱起那久违的淮词。
已70岁的蒋杰忠,对这次演唱十分看重,因长时间不唱淮词,担心嗓音提不起来,老人特意到街上药店买了野党参、黄芪、红枣和红糖泡水喝。老人说这些东西能润嗓提气,这样才有把握唱好淮词。
卢洪刚从家里拿来六七支萧,其中有一支近百年历史的古萧,是李大坤老人生前留下来的。李孝辉已多年未碰过萧,先试吹找找感觉。
对于淮词的衰落原因,海国庆认为,一是“文革”期间不准唱,个别特别喜欢淮词的人,就在晚上或背地方偷唱,这种情况下就遏制了淮词的传播,之后会唱淮词的人越来越少;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文艺形式的出现,群众的选择更多了,在流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冲击下,淮词渐渐失去了群众基础,衰落到鲜有人会唱的地步。
淮词的传承
建国后,文化部门一直重视淮词的抢救和挖掘工作。50年代和80年代多次派专业工作者到阜南、阜阳县等地进行搜集整理工作。
阜南县在被誉为“淮词窝”的中岗镇,像海国庆这样研究淮词的老人,对淮词曲目进行系统整理。
2010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寿县申报的3项“非遗”项目成功入选,其中包括《淮词》。
中岗镇党委书记刘峰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发展和传承,计划筹措一笔资金,请李涛、蒋杰忠等会唱淮词的老人排一些节目,通过群众文艺演出、庙会等平台,向群众展示淮词的艺术魅力,激发青少年对淮词的兴趣,让淮词这支民间曲艺中的奇葩传承下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