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国家文物局确定了大运河申遗31个遗产区。淮北市是其中之一,包含濉溪县隋唐运河柳孜桥梁遗址、隋唐运河柳孜遗址段“一点一段”。 “从柳孜考古发现来看,如果说大运河是一条项链,柳孜运河遗址就是项链上一颗璀璨的珍珠。 ”一位考古学家如是感慨。
二期发掘梳理历史
柳孜村曾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一个镇,因运河的开通而繁荣。 1998年,在宿州至永城公路濉溪段拓宽改建过程中,濉溪县百善镇出土了瓷器、铜钱等物。淮北市随后组织安排文物保护工作。 1999年初,百善镇以西路段动工,在柳孜集截弯取直施工中,发现大量陶瓷等文物及其他文化遗迹,当年5月初,经批准,柳孜路段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启动。在历时近200天的时间里,考古队累计发掘面积900余平方米。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一座宋代石构筑物为我国隋唐大运河建筑遗址的首次发现;8艘唐代沉船反映了唐船的工艺、建造水平和唐代运河漕船的共有特点;大量隋唐宋及金元时期全国20余座窑口的陶瓷等文物,窑口之众、品种之丰富,历史罕见。这次考古成果,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01年,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2年4月中旬,柳孜桥梁遗址二次考古发掘全面开展。记者从淮北市文广新局获悉,此次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新发现运河北侧宋代石桥墩、金代跨河驿道和宋代“木岸狭河”等重要大运河遗存,出土残木船1条,以及大量的陶瓷器、石器、钱币等遗物。其中,宋代“木岸狭河”遗存的发现,则让古老的水利技术“木岸狭河”在安徽得到了印证。 “这为下一步加强保护与展示,建设遗址博物馆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
淮北市政府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市将配合省有关部门完成柳孜桥梁遗址二期发掘收尾工作,在省文物局的指导下,实施柳孜运河遗址保护和展示工程,组织力量对淮北市博物馆大运河陈展内容进行调整,完成“隋唐大运河柳孜遗址申遗展览”的布置工作。
古镇重现指日可待
2012年9月,淮北市政府召开第83次常务会议,研究并通过了《淮北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规定》,明晰了淮北市大运河遗产的性质和范畴及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为该市做好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012年4月,淮北市政府公布了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大运河遗产进入保护名录。大运河淮北段所在的濉溪县政府批准设立了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博物馆,制作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标志牌,划定保护区划和建设控制地带,安置了保护范围界桩,建立了大运河遗产档案资料,大运河遗产的“四有”工作逐步完善。柳孜运河遗址环境整治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记者了解到,整治方案经国家文物局审核同意后,2013年3月9日,拆迁工作全面启动。目前,拆迁工作进展顺利,拆迁任务已基本完成,已经全面开展垃圾清运工作。
记者还获悉,淮北市已谋划柳孜运河遗址开发利用工作,该市在充分做好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基础上,结合文明创建和皖北地区美好乡村建设,着手规划建设文化旅游项目柳孜古镇。目前,濉溪县政府已投入90万元,委托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编制了隋唐运河柳孜古镇保护和利用规划方案。
冲刺申遗造福百姓
为确保实现2014年成功申遗的目标,包括淮北在内的运河沿线城市正在全力冲刺和迎接即将到来的大运河申遗“世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专家的现场考察评估。 “6月底前,包括柳孜运河遗址展示、环境整治等多项工作都将完成。 ”淮北市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
大运河申遗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淮北市正加大力度宣传大运河的遗产价值、保护意义和世界遗产知识,重点加强对柳孜村村民和大运河沿线村民大运河申遗和保护宣传,鼓励沿线乡镇村组制定乡规民约,力图让保护运河、清洁两岸、美化家园、传承文化的理念和行动周知众晓,深入人心。另外,“建立大运河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的工作也在开展之中。 ”
另据介绍,淮北市还不断完善有关大运河申遗的各项基础工作,其中包括建立完备的大运河遗产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完成大运河遗产监测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大运河遗产的“四有”工作等。
淮北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历史悠久的淮北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在注重保护,做淮北民俗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的忠实传承者与守护者的同时,该市将深入挖掘,在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推进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淮北文化旅游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