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安徽行知学校的木雕实训室内,江剑手握刻刀,在一块方木上勾勒出精美的图案。这名年仅19岁的少年,已经具有3年的木雕学习经历,他雕刻出的作品《富春山居图》被成功售出。

繁忙的徽墨生产车间
40平方米左右的木雕实训厂房内,十余名与江剑年纪相仿的“行知学员”在精雕细琢,稚气未脱的脸上全神贯注。
与此同时,竹雕大师汪加林也在徽州古城向他的弟子们悉心传授着技艺:以刀代笔,按形施艺,构图古朴,风格严谨,线条流畅,刀法细微……作为安徽省非遗传承人,汪加林潜心钻研竹雕20多年。他的收藏室内,陈列了大量竹雕精品,很多都有市无价。
木雕和竹雕,连同砖雕和石雕,是徽州的四种民间雕刻工艺,简称徽州四雕。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在古徽州的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器具上,随处可见出自徽州四雕手法的装饰和雕刻。追溯其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时期达到极盛。
歙县城东路上的歙县工艺厂,两项与徽州四雕同样久负盛名的古老艺术品在产业的推动下传承——徽墨和歙砚。
歙县是“中国徽墨之都”和“中国歙砚之乡”。该厂负责人表示,尽管受原材料稀缺涨价等诸多因素制约,歙砚的价格节节攀升,但是厂里生产的歙砚等产品,还是远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据介绍,歙县历史悠久,文风昌盛,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1986年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5年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
这里浩瀚的文化艺术海洋,不仅包括徽州四雕、徽墨和歙砚,还孕育出新安画派奠基人渐江、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等一大批名人,同时还拥有渔梁的“跳钟馗”、徽城的“婚嫁”、新安江山水画廊的“绵潭戏”和三阳乡的“叠罗汉”等民俗项目。新安画派、新安文学、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派盆景、徽戏、徽菜等,也都在这里闪耀着徽文化的灿烂光芒,于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依托项目建设传承保护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办职业学校等,推进后继人才的培养。”歙县有关负责人介绍,歙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歙县劳动人民的结晶,本着“在保护中实现利用,在利用中实施保护”的原则,目前,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