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花灯,可以上溯至唐代后期。说它是皖南山区一朵艺术奇葩,一点儿也不为过。因为它集工艺美术、戏剧、舞蹈、音乐、民歌、武术表演之大成,汇扎彩灯、目莲戏、文南词、黄梅戏和民歌小调以及十番锣鼓于一体。东至的乡亲们喜欢在花灯会上“追灯”,欣赏精湛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聆听久远的传统戏曲,追逐属于自己的欢乐时光,豪爽、乐观、刚健的性格莫不是由此形成。
地处山区的民间艺人利用本地产的竹、木、藤、金属等材料制作各色花灯,先是用于张灯接彩,后来渐渐演变成舞龙灯、闹花灯等形式的民间娱乐活动。据统计,东至花灯有龙灯、狮子灯、磨盘灯、六兽灯、十番九子灯、太平灯,还有彩龙船、鹬蚌精打网灯、柴王推车灯等等。主要灯种源于300多年前,有的根植于本乡本土,有的从异地流入,汇聚和沉淀了多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至今仍保持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其中磨盘灯和六兽灯分别于 1984年和1986年由《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安徽卷)收录;2004年5月,中央电视台《华夏文明》栏目又专门录制和采访了东至花灯的现场表演盛况,并将演出录像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放,深得海内外电视观众的喜爱。 2006年东至花灯被列入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家乡的村民都知道,热闹非凡的春节灯会,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玩灯人将架在祠堂或从屋房梁上的灯头很郑重地“请”下来,大家各尽其责,各尽所能,扎篾、糊纸、涂彩,繁忙中透着欢乐。等到尧渡街锣鼓喧天,鞭炮声此起彼伏,只见追灯的人群前呼后拥,人山人海。
东至花灯的产生与发展,是众多民间艺人长期努力的结果。它流传于东至县的石城、张溪、高山、官港、木塔等乡镇20多个姓氏家族,但无职业灯队也无专职艺人,活动范围仅限于县内及邻近地区,主要靠家族师承,口传身教。客观地说,曾经风光无限的东至花灯的部分灯种已经失传,有的村庄龙头灯架搁置在祠堂楼上尘封许久。逢年过节,廖廖几班灯进城,年年都是老一套,追灯的人群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东至花灯的现状折射出很多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境遇:老一代的花灯艺人陆续故去,接棒的年轻艺人越来越少;规模化、产业化的民间文艺团体尚在襁褓之中。
东至花灯是一种优秀的传统艺术,它多元和包容的艺术特质,能为文化产品的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也能为文化旅游的结合,提供有益的信息。过去村村寨寨闹花灯的形式应该有所突破,政府可否拨专款适当补贴那些花灯艺人,使他们劳有报酬,开心玩灯?舞花灯的热心人,可否牵头办起花灯公司,既生产花灯,又培养艺术骨干,把闹花灯打造成城乡居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产业?东至花灯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了,这说明它的生命力很强,常流水不断线,相信它还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