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我市在城隍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宣传展演系列活动。记者采访中发现,我市不少以技艺为核心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市场意识增强,将项目产品化、品牌化推向市场,实现了对非遗技艺更好的活态传承。
昨天,不少市民一大早就赶到城隍庙大院来看“彭氏木雕”、“武郎面塑”、“糖画”、“马派皮影”等非遗传人绝活展示,欣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丁玉兰现场演唱的庐剧。一进院门,记者就看到十多个非遗项目相对排开,每个展台前都站满了观众。他们有的把玩成品,有的专心观赏传承人巧制非遗制品。现场一个个展示品精美可爱,极富装饰性和赏玩性,很多市民将自己喜欢的买回了家。市民闻祥说:“你看这个小核桃刻的荷叶,多有禅意,30元又不贵!”他的同伴卞海买了五谷杂粮制作的豆米画和蛋壳做成的挂件,回去送朋友。记者发现,昨天展出的十多个非遗项目中,至少有一半以上已经产生了市场效应。
“彭氏木雕”传人彭劲杰在院内的传习所里用心刻着一幅大型楠木雕画,这幅画已经有人预订。虽然不愿意透露价格,但他表示,通过各种形式的市场推广,目前这个非遗项目物化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需求,对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产生了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