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新闻网报道,7月10日,记者来到徽州区呈坎古村落看到,洪灾过后,这里抓紧排涝清淤,目前已恢复旅游接待。驻村的市文物、住建、规划等部门专家组成专业技术组,正忙着对“国保”文物进行勘察建档,修复工作全面展开。
“6·30”强降水侵袭呈坎村,除一处古井以外,全村4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部浸水并不同程度受损。其中,始建于元代的环秀桥被冲毁,有“江南第一名祠”之称的罗东舒祠进水近2米深,墙体坍塌约250平方米,室内淤泥厚达40厘米,一些木质构件被毁坏冲走,石质构件被淤泥掩埋。
“过水的古民居墙基受到损坏,室内下水道被淤泥堵塞,部分构件出现松动,再加之年代久远,修复工作有一定难度。”驻村指导开展文物修复工作的市文物局局长胡荣荪告诉记者,洪灾发生后,国家文物局及市县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多次到村里察看文物受灾情况,如今,该村每一处国保单位都已建立起独立档案和修缮方案,被冲毁的环秀桥也已委托国内权威的文化遗产研究部门规划设计。
在罗东舒祠女祠,记者看到,6名工人正在运砖砌墙,坍塌墙体基本修复。“对于这些紧急需要修复的古建,我们及时进行加固处理,在修复过程中,全部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构件,尽量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据胡荣荪介绍,目前,受灾“国保”被冲走的木质构件70%以上被打捞,石质构件基本清理完毕。
由于“国保”文物修复时间较长,下一步,黄山市将向上级文物部门争取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确保受损文物早日恢复原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