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徽州板凳龙 |
日期:2013/8/29 9:13:53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776次 |
龙的传人爱舞龙,神州龙灯花样多:火龙、布龙、纸龙、草龙、香龙、板凳龙……徽州板凳龙,是打从古徽州一直流传至今的乡村民间舞蹈与民俗活动,因其龙身部分为一条条改良长板凳首尾相连而成,故名“徽州板凳龙”,迄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民俗专家们说:似这样“以板凳连接成龙”的徽州板凳龙,在全国的龙舞文化中,实属罕见。
过去的徽州板凳龙,主要是聚族而居的徽州村民自发表演,在每年的传统佳节中自娱自乐;而现在则随着徽州山乡的新农村建设、原生态旅游以及农家乐活动的需要,随时都能一呼百应、原汁原味地再现演绎。作为民俗表演活动的内容,徽州板凳龙依次分为“做龙”、“接龙”、“游龙”、“舞龙”、“拆龙”等几个部分,其中以“舞龙”为高潮。
板凳龙由龙头、龙尾、龙身组成,其中的“龙头”与“龙尾”部分,由祠堂公家负责花费公款邀请专业匠人来制作,而“龙身”部分则由私人负责制作。龙身板凳一般用杉木板制作。板凳凳面首尾两端各凿有圆形洞眼,一端洞眼用于舞龙者穿入手柄之用,另一端的洞眼则用于后一龙段手柄柱头的穿越与连接。至于板凳凳面上所安装的大红灯笼的数量,则是各不相同,在徽州方言中,“灯”与“丁”同音,板凳凳面上的红灯笼,寓意人丁兴旺。
“接龙”仪式是在祠堂前的乡场上隆重进行的。人声鼎沸之中,那只喜瞪双眼、欢抖鬃毛、跃跃欲试、呼之欲出的五彩龙头,早已端放于最为显眼的地方。村中每家派出一人,一身盛装地扛着自家的龙段前来乡场集合。只听见一声令下“接龙”,首先接上龙头,然后人们便按房头辈分依次衔接龙身,每接一段龙身,就高喊一声“接龙啰”。板凳龙的长度是由各村户数的多少而定,一个八、九十户的村庄所连接的“徽州板凳龙”有一百多米长呢。
从沿着村路行进的“游龙”,到返回祠堂前乡场中央开始进行的 “舞龙”,一路都有村中的父老乡亲们夹道簇拥、乳名飞舞、乡音漫评、谈笑风生,一路都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熙熙攘攘、喜气洋洋。待到乡场上的“舞龙”正式开始,锣鼓声霎时大作,欢呼声响彻行云,早已按捺不住双手直痒的舞龙头师傅,顿时有了精气神,他使出浑身解数,便让那手中掌控着的板凳龙,时而幻作“红”流滚滚,时而幻作“星”光摇曳,左奔右突,跌宕起伏,活脱脱一只在笑浪里腾挪翻飞的灯龙神蛟。此时这只“龙”,也颇有明星的范儿,焦急着,狂野着,赚足了人气、赚足了人们的眼球,或作“神龙出海”,龙身作前后高低起伏的盘旋式舞动,如蛟龙游弋于海上;或作“地龙望月”,龙头高高昂起,龙尾舞者伏地扭腰翻身;或作“玉龙行雨”,口中喷出流星,如雨花溅落;或作“金龙盘柱”,龙头不动,龙尾转磨式跑动,使龙身盘成一团,又迅速解开,朝相反方向盘结……
待到高潮渐退、进入尾声时,站在祠堂门前乡场一旁的族长一声令下 “拆龙”,龙头、龙尾首先剥离,熄灭其中的蜡烛,送入祠堂敬奉;然后是各家各户的出演者迅速拆下自家的龙段,争先恐后地扛着龙段板凳奔跑回家——传说先跑回家者,当年定会发财、添丁。回家之后,将龙段置于八仙桌上,待龙段内的烛火燃尽才能入睡。至此,“徽州板凳龙”便以其公私合作、全民参与,同心协力、有合有分的民俗特点,伴着村民做一个又一个龙的传人的美梦。徽州游子不管走到哪里,都难以忘怀桑梓故园那激情燃烧的“徽州板凳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