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来,文房四宝的发展,都和安徽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尽管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分散创制生产的历史或现实,但都以单品名世,唯独安徽,笔墨纸砚四品齐备。
毛笔创制历史久远。据传秦将蒙恬于公元前223年南征伐楚,途经我省宣城一带,见当地兔肥毛长,遂命工匠用其毛创制出第一支改良毛笔,“尖圆齐健”兼备,书写得心应手,史称“蒙恬笔”。因其所用原料出自安徽、最先生产在宣州,故称“宣笔”。此后,代代相传,宣笔日盛,是故宣城有“毛颖之技先天下”之说。宣笔中以取山中老兔毛发紫红者制作的“紫毫笔”最为珍贵,年年进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紫毫笔》诗中赞叹:“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毫中选一毫……每年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贵如金。”由此可见,毛笔创制定型应以我省宣城地区“宣笔”为始祖。
墨最早创制始于西周宣王之时。南唐时期,制墨名家奚超、奚廷珪父子等大量墨工为避战乱南迁歙州,见黄山地区山青水秀,苍松遍野,极宜制墨,于是定居,重操墨业,采黄山松烟、漆烟、桐油烟为原料,制作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上好佳墨,名扬宇内,是为“徽墨”之鼻祖。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明清时期,徽墨制作至于鼎盛,尤以清代后期,歙县、绩溪、旌德最为集中,涌现出以曹素功、汪节庵、汪进圣、胡开文为代表的制墨四大家。当代,书法绘画艺术专用墨品依然是以黄山、宣城地区为主产区,国内墨类名牌精品也大多集中在这一带。
宣纸的创制发端在江南一带。据传,东汉安帝建光元年,孔丹很想造出一种洁白柔韧耐保存的纸品为老师蔡伦画像,以表缅怀之情。于是他遍寻各地寻找原材料,当来到皖南山区一峡谷溪边,巧遇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中,经流水长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柔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取以试制新纸,佐以当地稻草,反复试验,终于造出理想纸品,因该地为古宣州辖区,生产集散又以宣城为中心,故称“宣纸”。宣纸轻薄柔韧、光洁如绸、受墨匀固、色泽光鲜、纹理可见、久藏如新,有“千年寿纸”之美誉。
砚始于秦汉,盛于唐宋。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四大名砚”相继出现。歙砚自汉晋创制,至唐宋达鼎盛,迄至当下,歙县都是其创制研发生产经营的主要区域。歙砚石质美如碧玉,腻如肌肤,油润生辉,贮墨不干,是砚中的上乘珍品,所以南唐后主李煜视为“天下冠”。歙砚制作,广泛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金石、雕刻及书画等艺术元素,形成了清晰、淡雅、简洁、古朴的独特风格,被誉为“砚中明珠”。此外,我省还有宿州的乐石砚和寿县的紫石砚,亦属砚林之中的佼佼者。
“文房四宝”在我省都有千年以上的创制研发历史,都是同类中名列前茅的珍品,并拥有多项桂冠:“文房四宝”之乡宣城,“中国徽墨之都”和 “中国歙砚之都”的歙县,“中国宣纸之乡”和“中国宣笔之乡”的泾县,成功修复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清两代宫廷251支御笔的宿州 “碧云轩”毛笔厂……这都是一份份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必要建成一个高规格的“文房四宝”博物馆,纳名品于一炉,荟精华于一馆,展文化之厚重,现历史之悠远,定能为安徽文化强省建设添光增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