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品牌安徽 入编年鉴 徽商老字号 优秀徽企 徽商风采 文件通知 徽商文化 商会信息 联系我们
文化世家“宣城梅”|徽商文化|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 徽商发展年鉴编委会
天气预报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安徽省首季进出口总值... 4-26
推进复工复产:安徽创... 4-26
安徽:定制化人才培养... 4-26
定制金融产品助青年创... 4-26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 4-26
国家下达22.4亿元... 4-26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5
14条举措推动江北、... 4-15
安徽将组织实施一批科... 4-15
安徽加速打造“装配式... 4-15
安徽宣城—优化结构 ... 4-15
多部门联合印发若干意... 4-10
安徽出台意见 助力传... 4-10
安徽省“四送一服”平... 4-10
全面贯彻中央“六稳”... 4-10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4-10
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 4-10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0
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 4-10
【复工复产进行时】“... 4-1
品牌安徽 更多>>
顶格支持,构建赋能体... 3-21
“稳企增效 为民办实... 2-14
2021年安徽省发明... 2-9
华为发布六大数据存储... 12-30
第二届安徽省青年厨师... 12-16
“药材之乡”忙种药 12-9
安徽拟打造 “双招双... 12-3
安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 11-23
六安氢能公交“抢眼”... 11-22
合肥:“智”造赋能“... 11-22
“爱在初冬,暖心相伴... 11-15
纪念“和平将军”张治... 10-29
合肥皇冠假日酒店即将... 10-12
康宁第十子落户合肥 10-9
看安徽这些企业上榜“... 9-27
安徽省真招实措援企减... 9-15
安徽开展惠企政策知识... 9-13
直通服贸会 畅游新蓝... 9-7
“安徽智造”乘坐中欧... 9-3
宣城力推绿色食品产业... 8-30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网  址:www.hsyj.org

邮  箱:hsnjbwh@163.com

办公室地址: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徽商文化  
文化世家“宣城梅”
日期:2013/9/22 9:09:07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622次

  在家国同构的传统中国社会,人们极其重视家庭、家族的提升和发展,其中,文化学术的传承成为维系世家延续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纽带,形成了古代中国特有的以家学渊源或家学传承为特征的文化世家现象,并成为中国文化一大景观。专家认为,在宣城这块热土上,自梅尧臣后,“宣城梅”代有才人,形成了目前国内历史最长、世系最为清楚、历史名人最多的一个文化世家。

    宣城梅氏源远流长,自唐而宋,初奠根基;北宋以降,名家辈出,成为宣城乃至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梅氏家族,以其卓越的科学文化技术成就彪炳史册。

    唐昭宗光化年间(898-901),一位名叫梅远的诗人从浙江吴兴来到宣城担任宣城掾,原居城东州学西街。其人笃爱宣城山川风物,定居于此。其后,宣城梅氏代代繁衍,聚居于宣州境内的大、小、上、下、东、西梅村。北宋年间,宣城梅氏奇峰突起,出现了一位颇具文名的诗人梅询。在他的影响下,文化名家梅尧臣横空出世。梅尧臣是宣城梅氏五世孙,12岁随叔父梅询学习,在北宋诗坛开一代新风,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他也是宣城梅氏的文化始祖,自他之后,“宣城梅”代有才人,形成了目前国内历史最长,世系最为清楚,历史名人也最多的一个文化世家。

    宣城诗歌风雅,自梅尧臣而兴。梅氏后裔梅致和成为一代经学大家,著有《春秋类编》十二卷、《文集》十卷、《咏马图诗》、《太湖十义刻象》等。明清之际,宣城与桐城并称为江上“二城”,不仅是皖地文学渊薮,也是文坛两大重镇。明中叶,宣城梅氏家族科甲隆盛,梅守德等为诗坛“眉目”,梅鼎祚、梅守箕、梅蕃祚、沈懋学继之而起,宣城诗人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梅膺祚还编有《宛雅》;明末,梅朗中等名重于世,宣城诗坛令海内士子侧目;清初,施闰章、梅庚、梅清、梅文鼎诸子叱咤诗坛,“宣城诗派”引人注目。

    明末清初,中国画坛也出现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流派——黄山画派,其中出生于宣州新田镇的梅清为扛鼎人物之一,与渐江、石涛三足而立,为“明清两代山水写生画之领袖”。黄山画派是以宣城梅氏一家为嫡系,而梅清正是“宣城画派”创始人。此外,还有梅磊、梅南、梅翀、梅蔚等书画家名重一时。

    梁启超曾言:“我国科学最昌明者,惟天文算法。至清而尤盛,凡治经者多兼通之,其开山之祖,则宣城梅文鼎也。 ”梅文鼎生活于明末清初,是“宣城数学派”的创始人物,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他毕生致力于发扬传统科学的精华并通汇西学。更难得的是,梅文鼎家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数学世家,其弟文鼐,堂弟文鼏,子以燕,孙毂成,玕成、曾孙玢、钫等十多位都通晓数学,形成了祖孙四代“宣城数学派”。

    台湾著名文学家张其昀教授认为,“宣城梅氏是中国族姓中实为最光荣者之一。宣城梅氏所产人物有两种:一为文艺家,一为数学家。梅氏家风合文学与科学而为一,在吾国绝无仅有。 ”而宣城梅氏从事文艺活动的领域极为广阔,出现了戏剧家梅鼎祚、文字学家梅膺祚、现代教育家梅光迪等。据粗略统计:宣城梅氏家族中现存留有著述的就有100多人,刊行于世的各类著作有230多种,其中被清代《四库全书》收录的就有125种。

    一千年风雨兼程,一千年文苑风流,自宋而兴的宣城梅氏在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创造了无数传奇。然而,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饱经忧患,传统文化遭遇重创,宣城梅氏也经受了传统丧失、文化断层等严重考验。宣城梅氏文化始祖梅尧臣的墓地已不知所踪,其墓碑既非故物,又无地可放,只好暂时放置在一座小土山上,肃杀凄凉。而象征梅氏宗族权威和荣誉的梅氏总祠会庆堂与墓地在抗日战争中毁于战火。自民初西梅村走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梅光迪之后,宣城梅氏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什么“大人物”。当一切成为过去,滚滚商潮汹涌而来,文化又一次被边缘化。没有多少人关心“旧时人物”,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坐冷板凳,研究、挖掘和传承梅氏文化。

    关于梅氏家族的辉煌历史,似乎没有什么人记得了。 2006年夏天,浙江大学段怀清教授来宣城采风,这位专注于现代知识分子研究的学者 “在宣城市区内几乎查寻不到什么与梅光迪相关的信息”,即使作为宣城梅氏第34世孙、梅氏文化研究者梅铁山也仅能提供梅光迪在美国的子女地址。

    显赫一时的宣城梅氏有没有未来?当传统文化在遗忘中湮灭的时候,我们的价值观是否能够日臻完善?所有关心人类道德素养、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提升的人不会不想到这一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政府部门和梅氏后裔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梅氏文化建设,并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活动,梅氏文化渐渐进入有识之士们的视野,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宣城梅”。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而领唱这首新翻“杨柳枝”的枢纽人物正是宣城市第三中学退休语文高级教师、宣城梅氏34世孙梅铁山。

    在梅氏后裔心目中,作为宣城梅氏文化的发祥地,位于市区城南梅园新村东南面的柏山有着神圣的地位。在经历了历次战乱、动乱的洗劫之后,这块圣地再次面临商业开发的巨大冲击:一条城市大道和周边商业住宅区正坐落于柏山梅氏故居文化遗址上,这处千年文化遗址即将面临彻底湮灭的命运。梅铁山挺身而出,以《千年文化遗址,何忍毁于一旦》为题强烈呼吁予以关注和保护。这封饱含着文化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人民来信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最终形成了抢救保护千年文化遗址,启动修建梅溪公园的意见。同时,历史文化典籍《宣城梅氏》的编纂引人注目,梅氏文化研究开始进入新的境界。当地有关部门表示,今后将深入研究梅氏文化,力争将其打造成海内外梅氏文化中心、梅氏宗亲的精神家园。

省直单位  
             
省编办 省发改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农科院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地震局 省国土资源厅
省环境保护厅 省统计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委员会 省水利厅 省林业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厅 省卫生厅 安徽行政学院 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侨办)
省国资委 省地税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工商局 省新闻出版局
省质监局 省安监局 省旅游局 省粮食局 省直机关事务局 省法制办 省金融办
省人防办 省信访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国防工办 省档案局 省招标局 省地矿局
省参事室 省地方志办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物价局 省能源局 省供销社 省国税局
安徽煤矿安监局 省气象局   省烟草专卖局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友情链接  
联商在线 安徽省企业经营与管理研究会 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 安徽省工业经济联合会 安徽省汽车经销商商会 浙江大学EMBA精英班 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
嘉兴市安徽商会 贵州省安徽商会 云南省安徽商会 天津市安徽商会 南京市安庆商会 安徽省江苏商会 安徽省山东商会
安徽省上海商会 安徽省北京商会 山东安徽商会 安徽湖南商会 中山市安徽商会 四川省安徽商会 连云港市安徽商会
宁波市安徽商会 福建省安徽商会 宁夏安徽商会 上海市安徽商会 河南省安徽商会 沈阳安徽商会 昆山安徽商会
广西安徽商会 常州市安徽商会 杭州市安徽商会 安徽省广东商会 惠州安徽商会 镇江安徽商会 内蒙古安徽商会
义乌市安徽商会 江西省安徽商会 安徽省浙江商会 苏州市安徽商会 无锡安徽商会 温州市安徽商会 江苏省安徽商会
工商导报 徽商发展研究院 中国安徽 中安在线 中国新徽商 安徽省工商联

版权所有: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企业服务中心   皖ICP备2021009424号-1 技术支持:合肥网络推广
电话:0551-62607458 

邮箱:hsnjbwh@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