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文化底蕴深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人民代代相传、岁月积淀的劳动与生活文化轨迹的反映。通过挖掘、整理与申报,目前合肥市有非遗项目115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1项、市级81项、县区级60项。全市共有86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4人、省级11人、市级26人、县区级45人。合肥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明显。
即将开幕的第七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上,主办方开辟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让非遗项目集体亮相,非遗传承人还会现场展演,与游客进行互动。届时,您不妨“偷师学艺”一回!
活态传承 非遗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合肥市一直致力于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与申报,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明显。
合肥市制定了《“庐剧”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在培育庐剧新人、加强庐剧艺术研究、建设庐剧传承基地和演出场所、抓好庐剧新剧目创作演出、加强庐剧演出市场开发等方面制定了详尽措施;修建面积达4500平方米的“潜龙宫”,专门用作“洋蛇灯”项目的展示、传承场所,使“洋蛇灯”传承人邵传富及其弟子能够钻心研习,探讨技艺方法;建立“掇英轩纸笺研发中心”,进行传统纸笺的历史文献、实物及使用工具收集、整理、研究与开发,与中科大、中央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合作,开展纸笺加工技艺及其相关知识的传习教学活动。
2006年,合肥市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工作,摸清家底,目前全市已建立较完备的《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统计表》。
与此同时,合肥市通过对非遗项目的挖掘与保护,积极争取上级非遗保护资金。截至目前,合肥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庐剧”已先后两次争取到文化部及省文化厅的项目资金扶持,其中2011年底,合肥市成功争取到40万元项目保护经费,用于扶持庐剧发展;2009年合肥市成功争取到文化部非遗保护资金30万元,用于国家级项目“巢湖民歌”的发掘与保护工作……此外,合肥市财政每年拨付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非遗保护工作。对于一些年迈体弱的非遗传承人,市“非遗”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与其联系,生活较困难的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费。多方资金的扶持,让众多非遗项目焕发生机和活力。
合肥市众多非遗传承人还在政府组织、推荐下,到境外表演,展示非遗项目的魅力。如推荐合肥市国家级项目“纸笺加工技艺”传承人刘靖、省级非遗项目“葫芦烙画”传承人郑小良、“火笔画”传承人刘凯赴澳门参加“浓墨艳彩展风华——安徽省、河北省春节习俗展”,将合肥市最具地域风格和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展现给澳门民众,引发强烈反响。
非遗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支持。9月17日,蜀山区清溪路社区,20多位老年人齐聚一堂,向来自该区的合肥市侯氏剪纸艺术非遗传承人侯宏妹学习剪纸。侯宏妹手把手地教老人们用一把小剪子在红纸上剪出小天地。据介绍,这样的活动今后每月一期,将陆续向居民普及该区的6项非遗文化,包括侯氏剪纸、吴氏船模、马氏蛋雕、马氏麦秸秆画、南岗镇抛头狮、李氏土陶。
类似这样的培训,有兴趣的市民随时可以参与。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城隍庙市场人头攒动。很多市民走进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或免费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或在剪纸传习所、面塑传习所、木雕传习所、马派皮影传习所里,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绝活。
继承弘扬非遗文化,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合肥市正计划出台《合肥市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及管理办法》,对于有效保护传承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个人给予相应的经费补助,鼓励和支持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计划筹建“合肥市非遗项目一条街”,集中展示近年来合肥市非遗保护所取得的成就,形成长效管理机制进行活态传承。与此同时,合肥市将继续扩大与学校、社区的合作,利用中小学课堂、社区活动中心等,让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如传统剪纸、画塑、泥塑、皮影戏等进课堂、进社区,走进市民的生活,让体现合肥人民创造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传承与弘扬。
葫芦烙画 葫芦上烙出“乾坤”
在滨河路裕丰花市,有一家名叫小良画廊的店铺,店主郑小良为附近商家所熟知,他身怀一门绝技——葫芦烙画。
走进画廊,映入眼帘的是大大小小的葫芦,别看物件平常,但细看你会发现每个葫芦上面都有大千世界。经过艺人的精心创作,“一百罗汉”、“群仙祝寿图”、“搜山图”……每个葫芦都让人爱不释手。
葫芦,谐音“福禄”,古人视它为“驱灾辟邪、祈求幸福”的吉祥物。“葫芦烙画”相传起源于汉代,从明代起即有文字记载,清康熙、乾隆年间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葫芦烙画”采取“火烩”工艺,将葫芦的木质材料与中国传统的烫画技法相结合,运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作品,画面呈现出焦、黑、褐、黄、白等多种层次和国画渲染的效果,表现力十分丰富;其造型自然古朴、富有民间特色,既能陶冶情操,又具收藏价值,是烙画中的精品。
1960年出生的郑小良给人以儒雅印象。对于这门艺术,他笑说自己是非专业人士继承了专业人士的手艺。“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合肥工艺美术厂很有名气,全国各地的艺人在此制作各种工艺品,产品远销海外,烙画就是其中之一。”郑小良介绍,自己是艺术学院毕业的,进厂主要从事设计工作,记得当时厂里有40多人从事烙画制作。“我偶尔参与,但当时并不精于烙画。后来厂子关闭了,有一段时间没人从事这门工艺了。后来我拜师开始研究创作葫芦烙画,可能是一种缘分吧!”
郑小良继承了民间烙画的传统技艺,利用加热至300℃~800℃的特制铁烙笔和220伏的电烙铁,通过碳化原理、控温技巧以及熟练绘画技艺,大胆在葫芦上作画,画面呈茶褐色,古朴典雅,别具一格。1992年,他的烙画作品《八十七神仙图》在“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7年,他参加“俄罗斯中国年安徽周民间工艺展示”活动,作品被圣彼得堡民俗博物馆收藏。
马派皮影 觅得传承人好苗子
秋阳和暖,城隍庙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内游人如织。面对一件件精美的非遗作品,赞叹声、惊讶声不绝于耳。
今年步入知天命之年的马飞坐在传习所一隅的桌案前,丝毫没有为这份喧闹分心,他一手握刀,一手按住牛皮,全心雕刻着皮影。
“今年文博会主办方邀请我去表演皮影,趁着有时间再雕一个。不出意外,我们将给观众带去皮影戏‘孙悟空三拜观音’。”摘下眼镜后,马飞面带一丝倦意。他告诉记者,雕刻皮影“肘、透、露、瘦”是关键,线条的走向、粗细以及留白多少都有讲究,一个构造复杂的皮影形象甚至要刻上三四千刀。
过程虽然艰辛,但马飞乐在其中,身为马派皮影第三代传人,他愿意倾注一生的心力将这门从爷爷辈、父辈手里继承下来的手艺,发扬光大。
马飞介绍,马派皮影的历史可追溯到民国时期,由皖北老艺人马信昌开创,并在家族中继承发展,相传至今已有116年的历史,“文革”前十分兴盛,曾名扬江淮两岸。
马派皮影表演时男女挑竿合作,演员一边操纵影人儿一边演唱,唱时幕后人分任剧中角色,其中挑竿者为主唱,其他人帮腔,并配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武戏是马派皮影表演的精华,功夫精到的皮影表演者可以同时操纵十多个影人儿,翻滚、弹跳、打斗等相互协调、纷而不乱、引人入胜。马派皮影没有固定剧本,全凭口传心授,靠艺人死记硬背、灵活变通。唱腔采用皖北方言和远古磨调,声调激越、豪放。
谈及马派皮影,马飞滔滔不绝。光说还不过瘾,他随手拿起身边的一个孙悟空皮影,单手握着三根木杆耍了起来,但见“大圣”挥舞金箍棒在空中翻转,活灵活现。“我觉得皮影制作相对简单,是次要的,关键在表演、在唱词。这个是一时半会学不来的,要经过长时间的口口相传,不断摸索才能小有成就。”马飞介绍,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11岁上到小学三年级,便辍学跟着家里人学习皮影,多年磨练才领悟到艺术的精粹。
艺术唯有传承才能生生不息。马飞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快为这门艺术找到真正的传人。“学艺过程很枯燥,而现在的年轻人很浮躁,没有耐心。连我自己的孩子都不理解我,不愿意跟着学,我们好多年都没见了。”言语中,马飞透露出一丝寂寞。
“列为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这门艺术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大家提到皮影不再只提山西、天津的皮影了,知道我们安徽也有皮影。现在有了传习所,暑假还开了辅导班,传承人的苗子还是有的。”今年刚考上山东艺校的付玉杰就是马飞的希望。“这孩子就是合肥人,认我这个师傅。他很有天赋,学了一段时间后,从雕刻到上色再到打击乐都掌握了窍门,等他毕业了,我要好好培养。还有赵一婷、陈思睿,她们虽然都只有十几岁,但既有兴趣也有灵气,值得期待。”
对于未来,马飞很有信心,他期待更多的人关注马派皮影,让这门艺术在合肥、在江淮大地生生不息。
“加工纸” 受书画大家追捧
像郑小良这样具有市场意识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在合肥不在少数。通过将项目产品化、品牌化推向市场,他们实现了对非遗技艺更好的活态传承。
相比在一张普通的宣纸上着墨,印有图案、多了颜色的“加工纸”或许更能激起书画创作者的欲望。由巢湖市掇英轩文房用品厂加工的粉蜡笺、造金银印花笺、泥金笺等“加工纸”由于其独特的工艺,深受众多书画大家的追捧。
作为纸笺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巢湖市掇英轩文房用品厂厂长刘靖从小就在家庭的熏陶下,对纸笺加工技艺有了初步的认识。1995年,在父母的指引下,他逐步走上了“纸笺加工技艺”的传承之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刻苦钻研,成功恢复了失传百年的手绘描金粉蜡笺、造金银印花笺、朱砂笺、刻画笺、羊脑笺等纸笺加工技艺。
刘靖认为,只有找准市场,有经济效益,非遗技艺才能更好地传承。掇英轩文房用品厂针对每一种纸笺的用途和特点,在挖掘传统纸笺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其现代社会的市场用途,如手绘描金粉蜡笺因它的富贵华丽,很适于现代家庭的装饰。找准市场后,经过展览、展示、赠予等方式的市场培育,现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掇英轩文房用品厂通过生产性保护,从原先4人的家庭作坊逐步发展成为具有30名员工的小型生产性企业,年销售额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两三万元,增长到现在的300多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