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会展中心,马家皮影演出现场,一名小朋友掀开幕布看个究竟。
记者从文博会组委会了解到,本届文博会之所以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是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着想。在文博会现场,非遗展区中的大量观众也为非遗文化提供了一次接地气的机会。那么在展区中,又有哪些“点睛之笔”呢?
跟着师傅学皮影
一对皮影人缓缓从幕布后走上台,一鞠躬后,开始动武“过招”。不过,这“武功”似乎不咋样,是功夫没学到家,还是操纵皮影的技艺不熟练?到后台一看就知道真相了,原来,这是两个小朋友正跟着“非遗”传人学习呢。
本届文博会首次专设“非遗”展区。近9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内,集中展示各种文化内涵的国家级、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多位非遗传人现场表演技艺。观展者不仅可以看,还可以玩,甚至还能“拜师”学习。
只要几分钟,捏个“孙悟空”
面塑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在文博会现场的省级保护技艺——武郎面塑展区前,记者看到武郎面塑传承人武建付正在亲手制作孙悟空,展位前挤满了围观的男女老少。
只见武建付选好一根竹签后,先捏出孙悟空的脸部,然后是鼻子、眼睛、顶戴,孙悟空面相已然栩栩如生。随后,孙悟空腾云驾雾的双腿,云中探路的手臂,横在臂间的如意金箍棒,捧在前胸的寿桃。约莫五、六分钟的时间,武建付一双妙手,捏出了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孙悟空。
老纺车“重出江湖”
所谓“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在文博会现场,传统的织布技艺吸引了不少好奇的市民。如今粗布衣服价格不菲,却不乏买者。十月五日上午,记者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时,来自河北威县的老纺车粗布制衣传人陈爱国正坐在老式织机前织布。
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一度消失的老纺车粗布“重出江湖”。陈爱国的老家河北威县就是棉花之乡。在大多数现代人已经告别纺车粗布的岁月时,威县人留住了这一传统技艺。如今,陈爱国和家人已经成立了河北威县老纺车粗布制品有限公司,粗布制品十分畅销。
刀尖上的骏马
一张纸、一把剪刀也能成就一方舞台。文博会现场,来自阜阳的非遗传人程兴红就给记者秀了一把绝活。和记者边剪边聊,20分钟不到就剪出了一匹奔跑的骏马。
除了在现场剪纸,程兴红旁边还跟了5名“徒弟”。这五名“徒弟”都是前来“取经”的观展市民。他一边剪纸,一边跟“徒弟们”解说关键技术要领:一张纸应该从哪里着手,哪些地方需要保留。“最难的就是马鬃,如果马鬃剪得不细腻,就凸显不出马奔跑中全身发力的情形。”程兴红说。
“每天下午2点半到3点半,我都在现场教,大家有兴趣都可以过来学,当然是免费教。”程兴红告诉记者,看到很多人都喜欢剪纸,他也很高兴。

10月4日,会展中心,非遗艺术家正在制作面塑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