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剧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2006年6月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著名庐剧演员丁玉兰曾风趣地说过:“庐剧是合肥人的本土艺术,就像人人爱吃的咸鸭骨头一样,越嚼越有味。”
庐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不容忽视,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关注和了解。
姓甚名谁 追根究源
庐剧原名“倒七戏”,又名小倒戏、到集戏、捣捣戏等,是安徽五大地方戏曲(黄梅戏,庐剧,泗州戏,徽剧,皖南花鼓戏)之一,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由于“倒七戏”的流行区域主要是在皖中古庐州一带,1955年3月,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正式改名为“庐剧”。
经多方考证,庐剧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相传合肥人李鸿章还曾经用家乡的“倒七戏”代替过大清的“国歌”。1896年(清光绪22年),李鸿章代表清廷出访欧美六国。在德国,德皇威廉二世为他举行盛大国宴。德皇在庆宴上,要求各国使节唱本国国歌。当时,大清国还没有制定国歌,李鸿章没有办法,就唱了一曲家乡合肥流行的“倒七戏”,代替国歌。可见庐剧在当时的江淮之间已经广为流行。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和唱腔不同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西路)以六安为中心的六安、霍山、肥西、舒城一带,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带有山区特色,称为“山腔”;下路(东路)以芜湖为中心的芜湖、南陵、繁昌、马鞍山、当涂、泾县一带,音乐清丽婉转,细腻平和,显出水乡风味,称为“水腔”;中路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定远、肥东、巢湖、无为、和县、含山、庐江一带,音乐兼有上路、下路的特色,明快朴实,自然清新。有人总结这三个地区的庐剧特点:西路“硬”,具有皖西大别山特色的说话语气高亢有力、粗犷奔放;中路“土”,带有皖中江淮平原特色,说话语气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东路“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说话语气柔和文雅。
旧时庐剧班社大都是半职业性的(即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唱戏),长期流动于乡村集市。演出时一般不上舞台,只打地摊子。演员无需深厚功底,只要有副好嗓子,会些“辙口”就行了。演出基本没有固定的台词,多采用临时串词、套词的方式,演员临场发挥,乡言土语随口而来,又说又唱。所演剧目,以“二小”戏、“三小”戏为主,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不用丝弦,三五人凑个班子即可演出,谓之“两打三唱”。演员身兼数角,轮番替换,还要兼打锣鼓。后来发展到“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庐剧从前无女艺人,旦角多由年轻稚嫩,嗓音甜脆的男少年扮演。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庐剧班社开始进入城市,演出剧目不断丰富,角色行当也相应增多,分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在倒七戏兴旺发达时期,每到一地演出,即吸收当地流行的戏曲或民间艺术来丰富自己。有的班社还时断时续地与徽班、京戏班合班演出,使倒七戏演员在唱、做、念的表演和锣鼓伴奏上都有了新的不同的演变,艺术上有了较大提高。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传统剧目初步统计有290多个,较有影响的剧目包括《借罗衣》、《讨学钱》、《休丁香》、《双丝带》、《打芦花》、《秦雪梅》、《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柴斧记》、《双锁柜》、《张太和休妻》等。这些剧本大多取材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语言通俗易懂,清新生动,乡土气息浓厚。
一唱三叹 峰回路转
新中国成立后,庐剧这种草根剧种如浴春风,焕发出勃勃生机,庐剧艺人们获得了翻身解放,庐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发挥出重要作用。解放六十多年来,庐剧基本是呈破浪形式发展,有繁荣也有衰落,庐剧兴盛期大致有三个阶段。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期
进京演出40多天轰动京城
1949年,合肥的几个“倒七戏”班社组织到一起,成立了“平民剧社”,公演了一系列新编的现代戏:《天翻地覆》、《农民泪》、《刘巧团圆》、《官逼民反》以及《地主逼粮》等。1951年6月26日,皖北行署文教处根据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的决定,将合肥“平民剧社”改为“皖北地方戏实验剧场”,成为全省第一个国家直接管理的地方戏曲剧团。1953年10月,更名为“安徽省倒七戏剧团”。1955年3月该团正式改为“安徽省庐剧团”,演出一台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庐剧曲目。
五十年代中期,全省相继成立县级以上专业庐剧团30多个,绝大多数庐剧艺人参加到国营剧团,庐剧的演出条件和艺人们的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当时,广播电台和有线广播天天播放庐剧,大街小巷、城镇乡村,庐剧唱腔不绝于耳。在大型现代戏《罗汉钱》、《刘胡兰》等新剧目中,乐队伴奏新增了西洋乐器,庐剧的唱腔特色和语言特色进行了改革,提升了庐剧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品位,庐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1957年4月,应文化部和中国剧协的邀请,合肥庐剧赴京演出《休丁香》、《借罗衣》等经典剧目。张治中、卫立煌和首都戏剧界、文艺界的名流、著名演员以及许多热心观众一起观看了庐剧首演。合肥庐剧在京演出了40多天,在全国首次展现了庐剧艺术的魅力,受到了首都观众的欢迎和文艺界的重视。5月6日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庐剧团的专场汇报演出,并在张治中的陪同下走上舞台,同演员们一一握手,称赞他们的高超演技。丁玉兰还为首都文艺界同行做了专场演出,梅兰芳看了她演的《借罗衣》后说:“小同志,你的跑驴舞蹈演得很好,我要向你学习。”《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等报纸,连续发表了著名作家赵树理、艾芜、姚雪垠,文艺理论家戴不凡等人的多篇评论文章,盛赞合肥庐剧这株“田野上的鲜花”。庐剧演员丁玉兰应国务院邀请,参加了“五一”国宴,光荣地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
巢县庐剧团成立于1953年,原为巢县大众庐剧团,1956年改为国营巢县庐剧团。该剧团根据巢湖广为流传的“陷巢州”传说自编自导自演的神话剧《陷巢州》,1958年开始在合肥公演,引起轰动,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安徽庐剧最具代表性剧目之一。当年省有关负责同志不无骄傲地说:“安徽对外交往,招待客人看黄梅戏《天仙配》、庐剧《陷巢州》,就是给客人的最高待遇。”
在“文革”的风霜中,庐剧和其他姐妹剧种一样,惨遭摧残,一派凋零。剧团被撤,服装道具被毁,演员遭整,有的不得不改行或演唱“样板戏”。
文革结束到八十年代初期
专业剧团恢复庐剧又逢春
文化大革命结束,万象更新,庐剧又逢春。一些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相继登台与观众见面;丁玉兰、孙邦栋、李道周、武克英、武道芳等著名庐剧演员重返舞台,重新焕发出艺术青春。文革中被撤并的专业庐剧团又恢复了,除了正规剧团演庐剧,各地的草台班搭个棚子就演起来,田间地头也响起庐剧声,老百姓对庐剧的感情就如同久散的亲人重相逢。区划调整前属原巢湖市的和县,也是有名的庐剧之乡,武道芳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庐剧演员,在和县民间流传这样的顺口溜:“一毛钱看武道芳,五分钱看衣裳”、“小孩子想瞧武道芳,拴牛不晓得系牛桩;小伙子想瞧武道芳,打着赤膊往里扛;大姑娘想瞧武道芳,学着打扮备梳妆;小媳妇想瞧武道芳,茶饭不思心发慌;二嫂子想瞧武道芳,淘米不晓得找米缸;教书的想瞧武道芳,拿笔不晓得做文章;老奶奶想瞧武道芳,喂猪不晓得搁米糠;老头子想瞧武道芳,犁田三双(畦)并两双……”可见群众对庐剧的喜爱程度。
就拿巢县庐剧团来说,文革结束剧团恢复后,停演十年的《陷巢州》又开始重新排练。李道周第一次在《陷巢州》中饰演焦玉姑时,才20来岁,此次再次饰演焦玉姑,她已经是45岁人了。1979年12月,重新排练的八场神话剧《陷巢州》重返省会合肥,在“合肥剧场”连演四十多天,场场观众爆满,一票难求,隆冬的合肥再次掀起《陷巢州》热潮。《安徽日报》专门辟出一角,每天刊登演出消息。
庐剧得天时地利人和,进入新的发展高峰。
本世纪以来
各界助庐剧发展再上新台阶
庐剧与中国农耕文化有着血脉联系,它所承载的母题、体现的观念以及演绎模式无不与农耕文明时期的封建伦理、乡风民俗和草根阶层的审美趣味息息相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由于电影、电视等现代文化的冲击,人类的文化语境和精神需求发生了巨变,庐剧开始走下坡路,庐剧的观众越来越少,主要是乡村老人和部分妇女,正规剧团生存困难,庐剧进入相对低谷时期。
但是,一些庐剧爱好者并没有停止对庐剧的反思和研究,对庐剧艺术进行改革创新,期间出现了不少紧跟时代的精品力作,合肥庐剧院创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型现代庐剧《好人王科长》,获得安徽省第三届艺术节七项大奖;大型庐剧《鱼水浪漫曲》,歌颂军民鱼水情,以庐剧歌舞形式展现给观众;根据莎土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改编的《奇债情缘》成功地参加了中国第二届艺术节,1999年赴京演出获得优秀演出奖。
直到新的世纪到来,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加大庐剧保护和宣传力度,把庐剧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一张文化名片。创作于2004年的大型庐剧舞台剧《李清照》,由合肥市庐剧院排演,参加过安徽省第七届艺术节,曾应邀赴香港、张家港等地演出,引起轰动。合肥庐剧院还成功拍摄了电视剧《情仇》、舞台电视剧《双锁柜》。2010年新创作大戏《村长娘子》,获得了省“五个一”工程奖,省社科院艺术类二等奖和省第九届艺术节全部奖项。这一切的成功,都来自于庐剧这个传统戏曲跟上了时代前进的脚步,符合了广大观众审美需要。
2006年6月,庐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庐剧的传承与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地培育市场、争取观众。不少地方组织庐剧进街道社区,向社会各阶层传递庐剧信息,让更多的人熟悉庐剧,热爱庐剧;合肥市还将庐剧纳入初中教科书,让青少年了解戏曲、了解庐剧、了解中国的民间艺术。
肥东县是庐剧之乡,庐剧传唱历史悠久,庐剧文化是肥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剧代表人物丁玉兰、王本银、孙邦栋的故乡都在肥东。丁玉兰、孙邦栋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了保护“庐剧”这一国家级非遗,用戏剧活动宣传肥东,扩大庐剧的影响,提高“庐剧之乡——肥东”的知名度,2011年国庆期间,肥东县与省剧协联合举办了大规模的“庐剧回娘家”系列活动,活动包括“庐剧之乡”授牌仪式和安徽省首届“丁玉兰杯”庐剧演唱大赛,还围绕“庐剧与肥东”、“庐剧与农民”、“庐剧的保护与传承”等议题召开庐剧专题研讨会。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2011年6月30日,长丰县高调举办“唱响长丰、炫动江淮”经典庐剧专场文艺演出,把它作为长丰县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县城广场热闹非凡,一本本经典庐剧剧目在此陆续上演,连演一周时间,每天观众人数有增无减。长丰县新欣艺术团精心打造的精品庐剧《女村长》,荣获安徽省第十二届戏剧类“五个一工程奖”,在全省小戏小品汇演大赛上获得7个奖项,并应邀赴周边市县做公益演出达100多场,受到广泛好评。
庐剧,在江淮大地土生土长的野蔷薇,正沐浴着时代的春风,越开越灿烂,散发出特有的芳香。远方的客人啊,你若是到江淮来,一定要痛痛快快看一场。 (方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