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品牌安徽 入编年鉴 徽商老字号 优秀徽企 徽商风采 文件通知 徽商文化 商会信息 联系我们
海螺集团:改制十年 铸就辉煌|徽商老字号|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 徽商发展年鉴编委会
天气预报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安徽省首季进出口总值... 4-26
推进复工复产:安徽创... 4-26
安徽:定制化人才培养... 4-26
定制金融产品助青年创... 4-26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 4-26
国家下达22.4亿元... 4-26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5
14条举措推动江北、... 4-15
安徽将组织实施一批科... 4-15
安徽加速打造“装配式... 4-15
安徽宣城—优化结构 ... 4-15
多部门联合印发若干意... 4-10
安徽出台意见 助力传... 4-10
安徽省“四送一服”平... 4-10
全面贯彻中央“六稳”... 4-10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4-10
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 4-10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0
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 4-10
【复工复产进行时】“... 4-1
品牌安徽 更多>>
顶格支持,构建赋能体... 3-21
“稳企增效 为民办实... 2-14
2021年安徽省发明... 2-9
华为发布六大数据存储... 12-30
第二届安徽省青年厨师... 12-16
“药材之乡”忙种药 12-9
安徽拟打造 “双招双... 12-3
安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 11-23
六安氢能公交“抢眼”... 11-22
合肥:“智”造赋能“... 11-22
“爱在初冬,暖心相伴... 11-15
纪念“和平将军”张治... 10-29
合肥皇冠假日酒店即将... 10-12
康宁第十子落户合肥 10-9
看安徽这些企业上榜“... 9-27
安徽省真招实措援企减... 9-15
安徽开展惠企政策知识... 9-13
直通服贸会 畅游新蓝... 9-7
“安徽智造”乘坐中欧... 9-3
宣城力推绿色食品产业... 8-30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网  址:www.hsyj.org

邮  箱:hsnjbwh@163.com

办公室地址: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徽商老字号  
海螺集团:改制十年 铸就辉煌
日期:2013/10/17 9:47:04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565次

 按:2013年8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彭华岗局长率队来集团调研后,对集团的改制和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海螺集团在企业产权改革、做大做强、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海螺的改制,实施过程严谨规范,发展结果令人振奋。实践证明,安徽省委、省政府对海螺集团改制的决策是正确的、成功的,企业改革符合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政策要求,为国有大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了一条路子,经验非常值得总结。时值国庆,让我们寻着集团改制十年来的辉煌历程,聆听改革的旋律,感受发展的跃动,积聚前进的能量,朝着双千亿和“十二五”规划目标胜利前进。

  芜湖,国家级开放城市,享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中国水泥业的龙头——安徽海螺集团的总部便坐落于这美丽江城,如璀璨明珠般在这山水辉映间绽放出耀眼光芒。

  1996年9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海螺集团在宁国水泥厂的基础上成立。

  2002年开始,海螺集团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开始股份制改革,至今已走过十个年头。

  十年改制,十年发展,成就了中国水泥龙头企业——海螺集团。

  截止到2012年末,海螺集团经安徽省审计厅审计后资产规模从1993年的4.6亿元增长到986.9亿元,增长了214倍;净资产从1993年的1000万元增长到523亿元,增长了5230倍;年实现利税总额从不足9000万元增长到124.3亿元,增长了138倍;资产负债率由90%以上下降到47%。海螺集团连续9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荣列2012中国企业500强第147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67位,中国效益200佳第27位;海螺水泥2009年名列福布斯亚洲最佳上市公司第5名。改制后,集团公司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大幅保值增值,累计向省政府上交国有资本收益11.9亿元。

  十年来,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控股经营海螺水泥、海螺型材两家上市公司,参股巢东水泥、青松建化、冀东水泥,拥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下属149家子公司,产业遍布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印度尼西亚,涉及水泥、化学建材、节能环保、新型物流等产业,现有员工5.1万人的大型跨国企业。

  十年来,主导产业水泥,发展迅速,截止2012年末,拥有熟料生产线106条,比2002年增加了84条;水泥磨280台,比2002年增加了230台;余热发电机组64台,比2002年增加了63台;全集团共形成熟料产能1.84亿吨,水泥产能2.08亿吨,余热发电装机容量达881兆瓦。2012年水泥总销量达1.9亿吨,连续19年位居全国第一,连续10年名列亚洲首位,跻身世界第二。

  化学建材产业,产能从2002年的28万吨发展到2012年的70万吨,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全国市场占有率达35%以上,并出口至欧洲、北美、中亚、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

  十年来,海螺人始终坚持“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的经营理念,团结、创新、敬业、奉献,海螺水泥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从最初的普通水泥发展到海工水泥、核电站专用水泥、无磁水泥等特性水泥;产品质量不断提升,营销网络遍布全球,产品被广泛用于大型重点工程,如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磁悬浮高速铁路(轨道梁)、连云港核电站、迪拜哈利法塔、文莱帝国酒店等项目。

  十年来,海螺人用“至高品质至诚服务”赢得了“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的赞誉。2008年1月12日,胡锦涛同志视察海螺集团后也作出了高度概括和评价:“海螺这几年的发展方式、发展道路,就是我们讲的怎么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规范操作顺利改制

  回顾改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集团党委坚决贯彻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意图,顶住压力,克服困难,维护了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促进了企业的飞速发展,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大幅增值,证明了海螺的改制是成功的,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2002年4月19日,安徽省政府分管领导代表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与集团公司领导商议,决定对海螺集团进行股权多元化改制试点,转让部分国有资产筹集资金,补充社会养老保险金和解决复退军人安置资金,同时探索出一条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子。

  2002年9月27日省长办公会和12月23日省委常委会讨论通过《海螺集团公司改制方案》,由省政府以皖政秘[2003]40号文批复正式实施。

  2003年1月19日、7月28日、7月30日、8月30日、8月31日,海螺集团四次召开集团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的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集团公司改制方案》,《集团公司依法解除国有全民职工劳动关系实施方案》,以及《工效挂钩工资结余的分配原则》。整个改制过程,坚持发扬民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了国家、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2003年6月23日,省属企业国资办以皖资函[2003]23号文《关于安徽海螺集团有限公司国有股权设置管理方案的批复》对改制后的海螺集团股权结构下达了正式批复文件。集团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8亿元,其中:省投集团拥有51%的股权,为国有法人股;海创公司拥有49%的股权,为社会法人股。

  2003年10月,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证监会认真审查海螺集团上报的改制文件后,认为海螺集团的改制合规合法,符合国务院国办[2003]96号文件精神并给予认可。

  改制当年,海螺集团总资产达150亿元,销售收入达113亿元,全面实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资产总值跨百亿、销售收入跨百亿”的奋斗目标。

  集团改制为什么会得到广泛的认同?实践证明,是“公开、公平、公正”。海螺集团在改制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依法合规操作,做到公开透明,坚持民主,维护了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集团改制不仅符合国家政策,更在促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更好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推动企业制度创新、机制转换,促进企业加快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不能不提的是企业改革过程中,集团党委领导始终把集团和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在2002年的改制过程中,牺牲个人利益,主动放弃省委、省政府奖励给班子的6173.19万元的股份,全部通过职代会,按照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奖励给集团公司当时在职的技术骨干,为广大员工作出了表率,维护了企业改革发展的大局,保证了集团改制的顺利实施,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付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海螺集团的改制受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国资委的高度认同。2013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有关领导来海螺集团调研时指出,近年来,安徽省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在实践中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尤其是海螺集团通过改革改制,取得了重大成功,为国有企业改革积累了经验,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飞速发展扬名国际

  徐国栋,2002年加盟海螺,是集团十年快速发展的最佳见证者。十年间,他从上海销售公司、股份销售部到广西扶绥海螺、海门海螺,再到如今的蚌埠海螺等等,工作地点辗转了多个省市,他也从一名普通的员工成长为如今的中高级管理干部。谈及十年工作感受时,他深情地说:“与海螺相依相伴的十年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切身感受到了海螺发展的脉搏,看到了她前进的道路,面对她,我永远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十年间,无数像他一样的海螺人,在集团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巴蜀大地、云贵高原、八桂之地甚至是万里之外的热带雨林插上了海螺的旗帜,缔造并见证了海螺十年来的辉煌发展。

  2002年,集团仅仅拥有22条熟料生产线,50台水泥磨机。

  2003年,集团迅速向华南等地拓展,先后在广西、广东、湖南等地选址建设了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加快了华南区域水泥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铜陵海螺、英德海螺、池州海螺、枞阳海螺、芜湖海螺五个千万吨级特大型熟料基地已先后建成;宣城海螺、弋阳海螺、石门海螺、北流海螺、清新水泥、临湘海螺、全椒海螺、济宁海螺等基地熟料生产线从无到有,相继点火投运;台州海螺、强蛟海螺、六安海螺、赣江海螺、象山海螺、佛山海螺、楚州海螺等粉磨站相继投运。目前,大多数基地和粉磨站的实物劳动生产率已达到10000吨,达到世界同类工厂先进水平。

  2007年,为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集团先后启动了甘肃、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等多个项目,规划形成3200万吨熟料生产能力。“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作为行业龙头的海螺集团,积极履行大企业社会责任,加快了川、渝、贵等项目的建设步伐,目前,平凉海螺、千阳海螺、礼泉海螺、广元海螺、达州海螺、重庆海螺、贵阳海螺、贵定海螺已全面开花结果,产品扬名巴蜀大地、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海螺水泥远销美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螺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被广泛认同,为海螺集团的全球战略实施和产业国际化奠定了基础。2011年开始,海螺积极响应安徽省委、省政府“走出去”的号召,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先后组队对越南、缅甸、巴西、蒙古、哈萨克斯坦以及马来西亚等国的水泥项目进行了广泛调研。2012年12月,印尼南加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印尼西巴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越南项目顺利启动。

  截至如今,集团已经拥有100多条水泥熟料生产线,近300台水泥磨机。

  并购重组造福一方

  徐德贵是中国水泥厂的一名老工人,他充满感情地描述了中国水泥厂加盟海螺集团前后的变化:“以前是窑尾大烟囱喷吐着灰尘,当地的棉花都卖不得好价钱;水泥磨磨头、磨尾灰呛得人不戴口罩不能进现场,一脚踩下去厚厚的灰土;工资拖欠,人心背离,有能力的自谋出路,没有能力的混日子。如今的中国厂可以用花园工厂来形容,老湿窑变成了绿地、原装运栈台变成了海螺湖,置身厂内看不到原先的浓烟,不仅工资按时到账,其它福利也得到大幅提高,大批周边的年轻人报名进厂,努力成为一名海螺人。”

  中国水泥厂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水泥厂,但进入新世纪,由于工艺落后、负担沉重,公司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亏损数亿元。2002年,海螺集团以承债的方式整体购并了中国水泥厂,投资10亿元,生产规模由改制前的110万吨跃升到500万吨,累计实现利税4亿多元,在岗职工也从不能按期领取工资到如今的人均工资年增长0.8万元,成功盘活了国有资产,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水泥厂并不是一个特例,十年来,集团先后重组成立了庐山海螺、湖南海螺、八菱海螺等多家公司,特别是“十二五”期间,集团将并购重组作为四大发展战略后,加快了前进的步伐,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就收购了陕西众喜、四川南威、广西四合工贸、广西凌云通鸿、新疆哈密弘毅建材、贵州六枝、安徽亳州、江苏北固等多家企业。并购后,集团通过管理输出、技术改造、新建扩能和文化融合,让新加盟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生产运营的平稳过渡,经济效益逐步好转,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不仅扩大了公司经营规模,盘活了地方资产,解决了大批就业岗位,而且淘汰了落后产能,为推动我国水泥行业结构调整与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就像凌云通鸿的一名老员工在加盟海螺一年后所写的那样:“一年来,公司生产经营平稳过渡,营运质量不断提升;一年来,公司市场拓展捷报频传,水泥销量节节攀升;一年来,公司成本管控卓有成效,经济指标持续优化;一年来,公司专业体系从无到有,基础管理显著增强;一年来,公司员工队伍稳定团结,人才梯队逐步建立;一年来,公司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员工生活丰富多彩;一年来,公司后勤生活明显改善,现场面貌焕然一新。”

  节能环保履行责任

  2013年1月1日出刊的《中国水泥》杂志,梳理了我国水泥行业十余年高速发展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并盘点出“2012年水泥科技四大亮点”,其中海螺集团凭借着超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和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两项技术占据了半壁江山。

  十年来,海螺集团一直坚持履行大企业社会责任,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重视产学研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自主研发、集成创新,致力于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特别是合资成立海螺川崎工程和节能设备制造公司后,全面吹响了进军节能环保产业的号角。

  十年来,集团自主研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水泥余热发电综合利用技术,拥有13项专利技术,集团在国、内外已建和在建水泥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共140余套,涉及211条水泥熟料生产线,总装机容量1734MW,全部投运后,每年可发电约132亿度,按照火力发电同口径计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7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217万吨,为把水泥工业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作出了有益探索和贡献。该技术被列为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荣获中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在海螺集团的带动下,余热发电系统已经成为中国水泥生产线的标准配置。

  十年来,集团固体废物利用从2002年的183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2100多万吨,几乎每年都翻一番;余热发电量从2002年的5614万千瓦时增长到2012年的近500000万千瓦时,增长了近百倍;减排二氧化碳量从2002年的5.18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400多万吨;节约标煤从2002年的1.99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170多万吨,为节能减排、生态环保作了卓越的贡献。

  十年来,集团先后在芜湖、铜陵等地建成了3条日产12000吨和4条日产10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工艺技术装备水平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2011年12月30日,铜陵海螺日产12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点火建成投产,人民网刊发报道称赞说:“海螺集团12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使用的设备技术先进,世界一流,很多领先的技术项目甚至是我们前所未见的。”

  十年来,集团联合开发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利用水泥窑稳定的高温环境完全降解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实现无害化处理,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且水泥生产设备可替代垃圾焚烧的部分设备,节省了投资。2008年10月,铜陵海螺世界首条水泥窑垃圾处理系统——日处理600吨的示范项目开工建设,每年可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约20万吨,节约标煤可达1.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万吨。截至目前,铜陵、贵定两地项目已经建成投产,遵义、平凉、礼泉、忠县等地垃圾处理项目正在建设过程中。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顺利推广,不仅体现了海螺集团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在环保问题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下,为海螺集团的发展打开一条新路子。

  “十二五”期间,NOx首次被列入约束性指标体系。海螺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全力推进氮氧化物减排工作,通过采用具有海螺特色的水泥窑脱硝技术路线(精细化操作+低氮燃烧+SNCR烟气脱硝),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达到国家新标准要求。2012年对芜湖海螺、重庆海螺、建德海螺三种不同类型的分解炉实施分级燃烧脱硝技术改造,改造后氮氧化物减排达30%以上。目前,集团已完成了三批次计46条熟料生产线的SNCR烟气脱销技改。

  十年间,海螺集团通过开发应用新技术、加快产业化步伐,不仅构筑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为提升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打造绿色环保产业、助推发展循环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

  以人为本 公开透明

  英德海螺有一位老大姐,丈夫是采矿专业,海螺新建基地总是需要他们这样的专业人才先行开采矿山,她跟随丈夫每隔几年就从成熟的老基地搬迁到新基地,十年的时间里,已经搬迁了四五次了。很多年轻的员工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能忍受这样的飘泊,这位大姐告诉他们:“其实没有什么,每次投入到一个新地方工作,忙碌起来,想家的念头就会逐渐淡了,而且我们在集团工作这么多年,公司也给了我们相应的回报。”

  “洗澡时刚抹上肥皂,水龙头却不来水;电饭锅刚冒气,却停电了;向总部报送材料,却上不了网;白衬衣洗成了黄衬衣;水土不服,身上长满了绿豆般大小的红点,奇痒难忍,一挠就变成一个豌豆大的包。”这是2008年建设重庆、达州海螺时常见的场景,但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广大干部员工却没有一个人提出休假,日夜奋战,抢工期,抓进度,谱写了一曲勇往直前的海螺之歌,成就了今天的川渝区域。

  十年来,无数像他们一样的平凡海螺员工,为了集团的快速发展,身处异乡甚至他国,却少有怨言,最根本的原因是集团一直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标准。

  十年来,集团坚持“先生活、后生产”理念,实施人性化管理,高度重视员工后勤生活保障,着力改善员工的生活环境,从点点滴滴体现对员工的关怀,企业凝聚力不断增强。同时,实施职业培训、班组建设、文化活动、团队拓展训练等,着力打造富有海螺特色的和谐奋进的团队文化。

  2011年以来,集团公司在子公司试点推行“学习型、节约型、安全型、清洁型、和谐型”的五型班组建设,提升了职工素质,夯实了管理基础,提高了管理效能,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平凉海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海螺集团在西北投资的第一家水泥子公司,克服了建厂初期基础条件差、环境恶劣等因素,积极发挥员工聪明才智,利用业余时间,把公司能利用的废弃材料和设备包装木工板材充分利用起来,变废为宝,自行设计、自己动手,开辟了班组学习园地。“通过班组建设激发了我们的创意,我们的凝聚力更强了”,“在这里,班组就是我们的家,每年都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海螺文化指引着我们前行,让我们更好地融入海螺”。平凉海螺员工说道。

  其他公司也不甘落后,宁国水泥厂、芜湖海螺、中国厂、八菱海螺等子公司纷纷开展班组建设,互相交流学习,在集团上下营造出浓厚的班组建设氛围。海螺优秀的班组文化也为公司获得了多项殊荣:芜湖海螺制造一分厂烧成一工段、广元海螺制造分厂烧成工段荣获2012年“全国工人先锋号”;白马山水泥厂质控处分析组荣获全国机械冶金建材系统职工创新工作室;八菱海螺粉磨工段维修班组荣获江苏省先进班组……

  “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标准是集团强大凝聚力的另一个法宝。就像一名走上中层管理岗位的员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和大学同学近几年的情况对比:“5年前,我来到了海螺,他进入了广西的某矿务局,他的工资比我高50%;4年前,他工资原地踏步,我的工资涨了50%;3年前,矿务局改制,他辞掉了工作,成了无业游民,我已在办公室从事了管理工作;2年前,他就职柳州一家汽配厂,工资回到了5年前,我的工资却比5年前翻了一番;1年前,我又通过考核从事了办公室领导岗位,他却原地踏步。他也曾为了工作加班到深夜,只是因为没有遇到像海螺一样公平选拔人才、快速发展的公司而已。”

  十年来,集团一直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从激励、培训、考核、选拔等关键环节着手,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和交流的力度。2007年以来,集团先后举办了八期干部培训班,受训达400多人次,700多名年轻干部被选拔到各级管理岗位,1500余人被列为后备管理技术骨干;公司每年从全国各地高校中吸收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近8年来,每年加盟海螺的应届毕业生均超过500人,培养了一批有技能、有素质、有潜力的员工队伍,造就了一支有方法、有作为、有理想的管理队伍,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2013年,集团公司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应芜湖、亳州市委、市政府的多次邀请,充分发挥大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决定到江北集中区、亳州产业园投资。为贯彻落实省委巡视组和省审计厅提出的集团要进一步健全股权激励机制,让广大优秀年轻骨干员工享受集团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推动海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集团公司统一组织了海创公司的重组股权确认工作,得到了广大职工的高度认同。

  十年改制,十年辉煌。

  2013,是中国深化经济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海螺“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海螺——这艘中国水泥业的航母,必将在这辉煌浪潮中,再挂云帆直济沧海,成就百年品牌。

稿件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陈成
省直单位  
             
省编办 省发改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农科院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地震局 省国土资源厅
省环境保护厅 省统计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委员会 省水利厅 省林业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厅 省卫生厅 安徽行政学院 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侨办)
省国资委 省地税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工商局 省新闻出版局
省质监局 省安监局 省旅游局 省粮食局 省直机关事务局 省法制办 省金融办
省人防办 省信访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国防工办 省档案局 省招标局 省地矿局
省参事室 省地方志办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物价局 省能源局 省供销社 省国税局
安徽煤矿安监局 省气象局   省烟草专卖局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友情链接  
联商在线 安徽省企业经营与管理研究会 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 安徽省工业经济联合会 安徽省汽车经销商商会 浙江大学EMBA精英班 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
嘉兴市安徽商会 贵州省安徽商会 云南省安徽商会 天津市安徽商会 南京市安庆商会 安徽省江苏商会 安徽省山东商会
安徽省上海商会 安徽省北京商会 山东安徽商会 安徽湖南商会 中山市安徽商会 四川省安徽商会 连云港市安徽商会
宁波市安徽商会 福建省安徽商会 宁夏安徽商会 上海市安徽商会 河南省安徽商会 沈阳安徽商会 昆山安徽商会
广西安徽商会 常州市安徽商会 杭州市安徽商会 安徽省广东商会 惠州安徽商会 镇江安徽商会 内蒙古安徽商会
义乌市安徽商会 江西省安徽商会 安徽省浙江商会 苏州市安徽商会 无锡安徽商会 温州市安徽商会 江苏省安徽商会
工商导报 徽商发展研究院 中国安徽 中安在线 中国新徽商 安徽省工商联

版权所有: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企业服务中心   皖ICP备2021009424号-1 技术支持:合肥网络推广
电话:0551-62607458 

邮箱:hsnjbwh@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