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杂粮做成画,石板上做印刷,纸质宫灯能自转……10月24日,合肥庐阳区第八届文化节非遗展上,一群执着于传统文化的艺术家们向居民们展示了那些要被遗忘的“活化石”。
一堆五谷杂粮做成一幅画
糯米、花生、瓜子、稻壳……一堆五谷杂粮散堆在桌面,一瓶糨糊、一幅画框,在张莉的手下,树出来了,花也开了,一幅山水画的轮廓出来了。
张莉是植物种子画大师刘开武的传承人,说起种子画,她可是从小学起,小时候父母工作很忙碌,就把她送到肥西乡下,跟着爷爷一起生活。而爷爷就是一位种子画的爱好者,“乡下五谷杂粮多,有的是原料。”耳濡目染下,她也爱上了种子画,“学了有二十多年了。”
她介绍,种子多从大别山区采集,先用火干燥,再以镊子当笔按其固有的色彩、颗粒、质感、光泽,以国画勾勒的手法一粒一粒粘出轮廓线……在她的手下,普通的种子绽放出艺术之花。
他或是合肥唯一的石印传人
“石印可以说在世界印刷史上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它出现在刻板印刷之后,铅字印刷之前。”面对自己“刻”出的大书法家启功的作品,今年69岁的老人刘家源的脸上流露出自豪。
刘家源介绍,石印利用石材吸墨及油水不相容的原理,先将文稿平铺在石版上,上面涂上脂肪性的药墨,使原稿在石版上显印出来,然后涂上含酸性的胶液,使字画以外的石质略为酸化再开始印刷……这门在清末发展起来的艺术,在上世纪50年代被铅字印刷所取代。相对于现代印刷,石印更有质感和文化韵味,“你拿放大镜看,画的笔锋都能看出来,完全可以用来临摹。”他说,石印的作品足以以假乱真,为防止有人浑水摸鱼,他的石印作品上都会盖上自己的章。
让他遗憾的是,他发现目前在合肥会这门老手艺的好像只剩下他一个人了,“我记得在60年代时,合肥做石刻的除我以外就三个人,当时我才15岁,而其他三个人都已经四五十岁,现在应该都不在世了,一直也没听说还有谁会做。”而他一直在执着,“我带着儿子在学习,这门艺术一定要传承下去。”
纸扎的宫灯自己能转动
不借助任何动力设备,方形、八角形的宫灯能自己转起来,现场四个悠悠旋转的跑马宫灯让人啧啧称奇,“会扎宫灯的不少,但是能做跑马宫灯的合肥估计难找了。”今年77岁的陈穷介绍起自己的手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他说自己是一名传统的专业美工,会写会画会刻放,相对于现在的美工,他们更多的是手工,“以前放电影前的宣传画面都是我们手工描绘的,现在都被摄影技术代替了。”
而对于跑马宫灯则是“业余”,不过,他是用专业的劲头来执着。上世纪70年代,由于妻子娘家在北京,他去拜访丈母娘时去了一次故宫,第一次见识了跑马宫灯,“灯怎么会自己转动呢?”满脑子好奇的他回来后就使劲琢磨,终于在实验了几十次后成功了,“利用的是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将光能转化成热能,热能再转化成风能,风能转化成动能。”
老人清晰地记得,1978年的那次庐州灯会,“很多宫灯都是我做的,好多商家都邀请我过去。”老人陷入深深地回忆。(琚园园 实习生 王亚茹 通讯员 黄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