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合肥晚报报道,在撮镇中学,有两位即将退休的教师吴保祥和李道宏,他俩合著的《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的困惑与出路新探》一书,或许能为破解乡村教育谜题作参考。
家长学习孩子才能向上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难不成乡村教育的种种疑难杂症,问题出在了家长身上?吴保祥认为,问题的症结是城镇化,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现象,但却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因为家长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在乡村和城乡接合部,家庭教育缺失是普遍现象。而且,不少家长教育观念落后,都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李道宏说,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迷信,让很多孩子被动进城,除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也给乡村学校带来致命打击。因此,吴保祥和李道宏认为,在城镇化加剧的乡村,将家庭教育放到学校教育同等的地位,或能改变当前教育的困境。
教育部肯定其填补空白
历时6年,结合数十年教学经验和百余种问卷调查,吴保祥和李道宏最终写下35万字的著作。近期,这本书获得教育部认可,有望成为“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成果。
记者了解到,“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全国共有15个,安徽省承接的是第15个课题。吴保祥和李道宏的著作,被选为安徽省唯一的课题,将于今年年底前接受评选。“农村教育的问题千头万绪,当初我们就是想理出头绪,并没有想过要成为重点课题。”但是,让吴保祥和李道宏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肯定。
据悉,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日前来合肥考察,看过两位教师的著作后,评价其“填补了城乡接合部教育研究的空白”,在城镇化步伐加快的当下,对全国的城乡接合部乃至乡村教育,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创新是乡村学校的生命
肥东县是合肥的教育大县,云集着数十所知名的民办学校,乡村教育的问题在这里也暴露无遗。那么,吴保祥和李道宏找寻的突破口,是否适用于所有的乡村学校?
“每个学校面临的问题大同小异,解决的办法却不尽相同,需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撮镇中学校长刘海冰说,乡村学校在逆境中生存下去,关键要看能否做到“创新”。实际上,吴保祥和李道宏的研究成果,本身就是创新的体现,教师除了教育孩子,还应当教育家长,更应该为改变教育现状出谋划策。
“作为学校而言,应该鼓励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并做好后勤服务,不要把目光局限在绩效考核上。”刘海冰笑言,面对当前的困难,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不断在体制、管理、教学上进行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记者 罗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