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后的长江饭店焕然一新
据江淮晨报报道,一份份从负到正的改革成绩单,城建、商贸、服务的"民生主场"定位……进退双赢的改革脚步、"大国资"的监管模式、以人为本的改革原则,多渠道、多方位地觅新求变,合肥的国企改革之路,值得回望与总结。
觅新求变·国企改革完成攻坚任务
十年,1.59亿。
2011年10月,合肥长江饭店房产10年出租经营权拍出,这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合肥老字号,觅得“佳婿”,现今早以新面目出现在合肥市民面前。
长江路262号,这个昔日辉煌的坐标,在改革浪潮中,经历过的滋味外人难以体会。始建于1956年的长江饭店,是合肥的老字号饭店。2005年,当时隶属于市商业控股公司的长江饭店启动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一直未能继续推进。2007年11月23日,市商业控股公司实施关闭,长江饭店划归市国资控股公司,改革再次启动。
2009年,上海西郊宾馆,“2009中国·合肥国有产权转让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重点项目招商对接会”上,长江饭店、明珠大酒店等名牌国有产权酒店被列入合肥国有产权推介招商项目名单,均将进行“100%股权转让”。
2010年,合肥市再次向全球抛出橄榄枝,打算通过“找管家”出租10年经营权的方式,擦亮合肥老字号的招牌。最终,“婚约”终成。
觅新求变,是合肥国企改革中的常态,改革的成果亦有目共睹。
“十一五”以来,合肥市累计完成279家企业改革,涉及总资产242.96亿元,净资产74.65亿元,完成5.45万名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工作,支付改革成本29.4亿元;实现国有产权转让项目36个,转让金额总计23亿元;完成了356片企业生活区移交所在地政府,实行社会化管理。
此番努力,合肥基本实现了竞争性领域的“国退民进”,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任务。
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加速了国有资本“有进有退”步伐,在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引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壮大主导产业以及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引导推动作用。
2012年与2006年相比,全市工业化率由37.4%提高到43.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364.3亿元增长到1653.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值由1098.5亿元增长到6600.1亿元。
今年以来,合肥工业增长更是一直处于较快水平,1-8月,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5、0.1个百分点。2013年1-7月数据显示,合肥工业增加值增速居于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工业投资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位列第4、中部省会城市位列第2。
在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的同时,国有企业户数不断减少,国资委成立时有67家国有集团公司及其302户法人企业,经过数轮改革,锐减到现在的21家。
转负为正·昔日亏损企业今日市场劲旅
周末走进长江剧院看热门大片,不排队购票几乎是不可能的。今天的风光无限,让改革的一路履痕更值得回首。
2008年年底,合肥长江剧院、解放电影院、光明影都、长淮电影院、人民影视娱乐城、合肥市电影公司等国有文化企业,改制重组成合肥市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
一改曾经效益差、发不出工资的窘境,仅2010年上半年合肥市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97万元,净利润超过635万元,而在2008年,这些企业亏损额为729万元。
从负到正,从少到多。改革的成效,在数字中,清晰有力、无需赘言。
截至2013年7月,21户重点监管企业资产总额2868亿元、净资产1212亿元,资产总额、净资产总额分别是2007年国资委成立之初的3.77倍、5.76倍,资产负债率由2008年的71.9%降至2012年的62.3%。净资产总额位居中部六省会城市之首。
2012年,全市市属监管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0.1亿元,是2007年(159.7亿元)的1.69倍;全年利润总额26亿元,上缴税金18.7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97倍和2.99倍。国有资产运营质量进一步提升。
强筋壮骨的不仅是企业业绩,还有组成企业中细胞——员工。
通过身份置换,国有企业完成了人资分离,近20万名企业在册职工按政策领取经济补偿金,同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依法退出国有身份,实现了企业职工身份社会化,职工从此由“企业人”转为“社会人”。
通过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加大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交流,使一批懂市场、善开拓,特别是对资本市场敏感度和认知度高的人才走上企业高级管理岗位,管理人员素质显著提升。
结构优化·公共服务转至“民生主场”
7年9座高架绵延合肥城,水环境治理、公益项目建设……合肥的“大建设”轰轰烈烈中,也一直“不差钱”。在这背后,是整合后的投融资平台,为合肥城市大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通过改革,国有经济横向收缩范围,纵向减少级次,国有资本从市场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逐步集中到城建、金融、公共服务、大型商贸等关系地方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国有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其中,以建投集团为代表的投融资平台,为城市大建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资金保障率100%;以兴泰控股为代表的综合类控股公司,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中小企业的发展。
“十一五”以来,建投集团、政务区投资公司、滨湖控股公司累计为“大建设”提供资金支持632亿元;仅2010年一年,市属科技农村商业银行、担保、典当、租赁、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业投融资总额达到120.8亿元,共为1545家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支持,国有经济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而以燃气集团为代表的公用事业企业,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4户公用事业企业连续三年来在全市政风行风评议中均保持较好位次:燃气集团、供水集团始终保持前3位,热电集团由21位提高至第4位,公交集团由19位提高至13位。以合肥百货为代表的经营性企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今年1-8月,在合肥六大主导产业中,仅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就达到了101.2亿元,首次超过汽车产业,同比增长72.3%。
经过国资结构的优化,合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长迅猛。2012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598.7亿元、增加值443.5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量的24.2%和26.2%;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及光伏产业等六大产业总产值3854亿元、增加值951.6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量的58.4%和57.5%。(颜军 周文丽 于巧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