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金融领域的众多门槛被新技术所突破。支付宝、财付通、拉卡拉,这些第三方支付工具打破了传统商业银行所垄断的支付结算体系,让创新成为可能;人人贷、拍拍贷,这些P2P贷款平台与传统金融机构竞争小微业务;余额宝、百度百发,更是在资管领域大步向前。
毋庸置疑,实体经济或者传统虚拟经济转型移动互联网金融是未来金融业的大方向、大趋势。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其安全也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近期互联网上接连爆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密码被盗窃事件。不法分子犯罪技术不断提高,犯罪手段花样翻新,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重要基础之一的移动支付也面临着严峻的安全挑战。最近,网络安全软件及服务提供商趋势科技中国向媒体发布报告称,互联网金融产品之所以频频被劫,是因为网络服务仍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比如,现在网民喜欢把手机跟互联网支付产品进行捆绑,通过短信获取支付密码,快速完成交易。本来互联网公司设置这套流程,是为了让交易更安全,但一旦网民的SIM卡被复制,或者遭到木马监听,黑客就可以获取交易密码。尤其是现在网民还没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很多网站的用户名和密码都是一致的,有些网站的安全保护措施不到位,黑客稍加利用,就可以进行连锁反应。
网上支付频频出现“钓鱼”,有些卖家发送的链接有可能是个木马网站,从而导致用户在不经意间泄露支付账号和密码。用户在网购过程中不能只图方便快捷,没有一些安全手段的保护,账号在“裸奔”下很容易被“入侵”。
因此,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业也给金融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监管方、互联网金融公司、网络安全服务商和广大网民共同努力去控制风险。监管层要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以及监管,努力消除已有风险,积极面对新的风险,与时俱进地看待、管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加强行业自律,通过制定统一的行业条例,进行自律监管;而对于众多网民和网络消费者来说,认清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性至关重要,在网络消费时,首先要保障自身资金安全,网上支付过程中要提高警惕,做好个人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构筑起一道互联网金融风险“防火墙”。(蒋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