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晨报讯 一年365天坚持打扫小区内卫生的退休老人、照顾瘫痪丈夫数十年的妻子、常年在新疆装高压线的安装工……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凡人善举,而蜀山区首创的道德讲堂“大篷车”,将这些“真善美”搬上了讲台。此外,蜀山区还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篷车”巡讲发现身边好人
怎么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蜀山区道德讲堂“大篷车”开进辖区12个镇街园,一周一期,让老百姓寻找身边的好人,学习身边的好人,发现真善美,学习真善美。
“今年以来,已经连续开展了30多期巡讲活动。”蜀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展道德讲堂“大篷车”活动,使得道德讲堂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场所,而是深入到机关单位、大建设工地、监狱、中小学校、农村、工厂、大学、物业、社区、窗口单位、中专学校等不同领域。
“在蜀山监狱,胡文传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全国道德模范的艰辛历程。”相关负责人说,在他身上,服刑人员看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伟大和传承,大家也深受感动和启发。
不仅有全国道德模范,一年365天坚持打扫小区内卫生的退休老人、照顾瘫痪丈夫数十年的妻子、常年在新疆装高压线的安装工……这些我们身边具有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的先进典型也是“大篷车”上的“主角”,“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这一形式,引导市民‘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身边的凡人善举,市民也可向辖区街道推荐,喊他上“大篷车”。
200多支文艺团队传递正能量
昨天上午9点多,蜀山区文化馆练功厅内,今年已63岁的万正兰阿姨正带着10多位老姐妹排练舞蹈《黄河情》,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是来自琥珀街道的“和谐”舞蹈队,排练结束后,万阿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文化馆免费开放练功厅,让我们有了好的环境来排练,也让我们有了舞台去圆梦。”
“蜀山区每年都会投资1500万元,用于开展文化惠民工程。”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蜀山区已整合、协调辖区内200多支各类业余文艺团队、150余家文艺单位、30多个文化广场,在全区形成了一个文化活动网络。
依托这一网络,蜀山区每年主办或承办200多场次音乐会、民俗文艺展、才艺大赛、广场演出等各类文化活动演出,惠及城乡居民25万余人次。
“在各种文化文艺活动中,我们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永恒不变的主题,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相关负责人说,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家园,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老百姓也会更容易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延伸阅读
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其内涵的宣传阐释,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着力营造健康向上主流舆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定不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王姗、庞宏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