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品牌安徽 入编年鉴 徽商老字号 优秀徽企 徽商风采 文件通知 徽商文化 商会信息 联系我们
宿州“产城一体”破解用工难|徽商老字号|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 徽商发展年鉴编委会
天气预报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安徽省首季进出口总值... 4-26
推进复工复产:安徽创... 4-26
安徽:定制化人才培养... 4-26
定制金融产品助青年创... 4-26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 4-26
国家下达22.4亿元... 4-26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5
14条举措推动江北、... 4-15
安徽将组织实施一批科... 4-15
安徽加速打造“装配式... 4-15
安徽宣城—优化结构 ... 4-15
多部门联合印发若干意... 4-10
安徽出台意见 助力传... 4-10
安徽省“四送一服”平... 4-10
全面贯彻中央“六稳”... 4-10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4-10
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 4-10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0
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 4-10
【复工复产进行时】“... 4-1
品牌安徽 更多>>
顶格支持,构建赋能体... 3-21
“稳企增效 为民办实... 2-14
2021年安徽省发明... 2-9
华为发布六大数据存储... 12-30
第二届安徽省青年厨师... 12-16
“药材之乡”忙种药 12-9
安徽拟打造 “双招双... 12-3
安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 11-23
六安氢能公交“抢眼”... 11-22
合肥:“智”造赋能“... 11-22
“爱在初冬,暖心相伴... 11-15
纪念“和平将军”张治... 10-29
合肥皇冠假日酒店即将... 10-12
康宁第十子落户合肥 10-9
看安徽这些企业上榜“... 9-27
安徽省真招实措援企减... 9-15
安徽开展惠企政策知识... 9-13
直通服贸会 畅游新蓝... 9-7
“安徽智造”乘坐中欧... 9-3
宣城力推绿色食品产业... 8-30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网  址:www.hsyj.org

邮  箱:hsnjbwh@163.com

办公室地址: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徽商老字号  
宿州“产城一体”破解用工难
日期:2013/11/15 9:11:12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408次

过去,宿州的开发区只注重围绕生产的要素保障,对人的需求考虑不充分,在交通、居住等配套上与城市整体发展脱节,导致企业劳动力流失和用工难

  现在,宿州加快开发区的经适房、商业街、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职业教育力度,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对接,让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的年轻人有了安定感

  一家三口住着三室一厅近100平方米的宿舍,工作之余在宿州职工大学百丽教学点学企业管理,快5岁的孩子将步入园区条件精良的学园上学,以低于市场价30%价格买的园区内精装商品楼也马上就要交付……

  这是安徽宿州经济开发区鞋城产业园打工者王锋的幸福生活。而这背后是宿州市城镇化的探索。

  “满足产业工人对住房和生活的需求、完善公共服务,才能真正让企业用工‘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宿州市市委书记张曙光说。

  对人的需求考虑不充分导致宿州企业招不到人

  虽然宿州是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最先承接区,但近来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宿州全市总人口651.66万人,全市有超过150万农村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开发区是宿州发展的龙头,也是把劳动力吸引回来的关键。企业来了,厂房盖了,却招不到人。问题在哪里?

  “生活功能滞后于生产功能,城市功能滞后于产业功能,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宿州市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刘丽用“三个滞后”道出了原因。

  园区早期建设求快求好,却只是注重围绕生产的要素保障,对人的需求考虑不充分。打工者住得不好、吃得不好,赚了钱没地方花、朋友来了没地方逛,更不用说培训充电了。产城不融合,园区在交通、居住、社会事业等配套上与城市整体发展脱节,形成产业、城市“两张皮”。这归根到底是产城不同步问题。

  经过走访员工、企业调研,宿州市定下“产城一体”的思路。“农民就业非农化和生活城市化,是中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明智选择。把大量农民工融入城市,就地转化劳动力,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这是一个良性互动。”张曙光说。

   加快软硬件建设,让打工者有了安定感

  宿州现代制鞋产业城里,35万平方米的百丽苑经适房、30万平方米的和谐苑公租房和35万平方米千亩苑安置小区,马上就要封顶。园区3万工人和4762户农村拆迁户即将搬入新居。百丽鞋厂对面,一条4.5万平方米的商业街正在建设,建成的16栋单体建筑将集饮食、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园区内的宿州国际实验学校已经在今年9月1日正式开学,初中9个班、小学24个班,1400多名学生走进了新课堂。同时,综合性医院、大型商贸区、市民广场等其他综合配套设施也逐步完善。

  “基础设施的建设一部分由政府完成,面向企业的员工;另一部分采取市场运作,由有实力的企业自建,政府给予政策优惠和让利,再由企业让利于员工。”鞋城管委会副主任赵颜说,“为了留住更多人才,管委会提出只要在产业园内干满3年,就能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购买新建的商品房。”

  “硬件”问题解决了,农民工却还是担心。一些人觉得自己“农村回不去,城里住不下”,“两头飘着”;还有些觉得迟早要回去,干一天算一天,难有责任感。工人的担忧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于是有企业反映:“这里人懒,不安心干活。”

  对此,宿州市把更多精力放在“软件”建设上来。

  在开发区,农民工住房已经纳入了城市住房保障体系。政府和企业达成共识,通过职业教育等方式,进行农民工上大学的圆梦计划,以此激励他们不断追求,为产业发展积聚人才。

  同时,宿州还积极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对接衔接,提供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如建立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和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对接,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使其享受与现有城区学生的同等待遇等。

  “舒适的工作和生活区域,让我们这些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的年轻人有了安定感。文化培训和公司福利成了未来美好愿景的一颗‘定心丸’。”萧县20岁出头的小伙梁楠已在这里安家,真正成了快乐的城里人。

   人才是支持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关键

  “产城一体”的探索得到了企业和职工的一致认可。

  “‘园区上班,城市生活’让更多员工有了安定感,也从根本上解了企业每年的劳动力流失和用工难的问题。员工安家了,企业更为稳定,效益更有保障。”百丽鞋业宿州公司行政部主管于雷说。

  宿州马鞍山现代产业园党工委书记王启荣说:“城市催生产业、产业支撑城市,人才是支持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关键。让产业园里的员工住有所居、居有所乐、病有所医、幼有所教,促进了职工与企业和城市发展共兴共荣。”

  开发区的硬件软件引来了大量劳动力回流,回流的劳动力又引来更多企业入驻。如今,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已投产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4家,预计年底投产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可达10家,吸纳就业3万多人。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00多亿元,税收约20亿元,吸纳20万工人就业。

  然而,园区建好了,很多人却还是感觉不方便。工人仍把去宿州叫“进城”,一些企业节假日还会有去宿州的班车。园区和主城区还是像扁担的两头,没能有机结合起来。

  对此,宿州加大建设力度。鞋城的六条纵向主干道变成老城区主干道的延伸,实现了交通的无缝对接;母城区的商贸、教育、医疗、餐饮、娱乐业资源向新建设的产业城扩散,充实产业城的城市综合功能。按照“产城一体”的思路,宿州正在建设可带动就业40多万人的纺织服装产业城和家居产业基地。

稿件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 陈成
省直单位  
             
省编办 省发改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农科院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地震局 省国土资源厅
省环境保护厅 省统计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委员会 省水利厅 省林业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厅 省卫生厅 安徽行政学院 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侨办)
省国资委 省地税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工商局 省新闻出版局
省质监局 省安监局 省旅游局 省粮食局 省直机关事务局 省法制办 省金融办
省人防办 省信访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国防工办 省档案局 省招标局 省地矿局
省参事室 省地方志办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物价局 省能源局 省供销社 省国税局
安徽煤矿安监局 省气象局   省烟草专卖局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友情链接  
联商在线 安徽省企业经营与管理研究会 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 安徽省工业经济联合会 安徽省汽车经销商商会 浙江大学EMBA精英班 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
嘉兴市安徽商会 贵州省安徽商会 云南省安徽商会 天津市安徽商会 南京市安庆商会 安徽省江苏商会 安徽省山东商会
安徽省上海商会 安徽省北京商会 山东安徽商会 安徽湖南商会 中山市安徽商会 四川省安徽商会 连云港市安徽商会
宁波市安徽商会 福建省安徽商会 宁夏安徽商会 上海市安徽商会 河南省安徽商会 沈阳安徽商会 昆山安徽商会
广西安徽商会 常州市安徽商会 杭州市安徽商会 安徽省广东商会 惠州安徽商会 镇江安徽商会 内蒙古安徽商会
义乌市安徽商会 江西省安徽商会 安徽省浙江商会 苏州市安徽商会 无锡安徽商会 温州市安徽商会 江苏省安徽商会
工商导报 徽商发展研究院 中国安徽 中安在线 中国新徽商 安徽省工商联

版权所有: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企业服务中心   皖ICP备2021009424号-1 技术支持:合肥网络推广
电话:0551-62607458 

邮箱:hsnjbwh@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