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1月28日电(记者 王立武)皖赣交界的安徽祁门县完整地保留有11座明清时期的古戏台。这些戏台不仅富地域特色,而且以“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被人称奇,既体现了中国民间古朴的建筑风格,又体现了古徽州的乡村文明与风土民俗。
戏台
祁门县现存的“古戏台群”基本上分布在县城西新安乡、闪里镇汪家河、文闪河流域。这些地方山水掩映,奇峭秀拔,满眼绿色,风景绚丽。旧时顺水而下,可通达江西鄱阳、九江;北上越岭,即入池州、安庆府地。因此,是徽州文化、赣文化的交融处,也是徽州文化向外渗透的“窗口”。
徽州是一个宗法制严格且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的地方,氏族大家通常聚族而居,祠堂往往是一个村子中最宏伟高大的建筑。宗族中每遇大事,都要“开祠堂”“共决议”;礼敬神明,祭祀祖先,甚至一些宗族成员的婚丧嫁娶,也是在祠堂内进行,而伴随这一切的又往往是演戏。据此,古徽州一般说来,有宗就有祠,有祠就有台。如今乡间百姓看到的祁门古戏台,是建造在祠堂里的古戏台。
古戏台作为祠堂建筑的一部分,有两种形制:一种是戏台与祠堂前进合为一体,不唱戏时是祠堂的通道,装上台板就是戏台,这种戏台被当地人称为“活动戏台”。另一种戏台是固定的,这种形式的戏台被人称为“万年台”。
戏曲在中国文化艺术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没有电视的年代,村中戏台上演的剧目,给全村老老少少带来了乐趣。
遗产
祁门古戏台建筑群体建造精良,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反映了古代徽州鼎盛时期民间戏曲艺术的真实风貌。同时,明清以来各个时期的古戏台均有遗存,为研究徽州舞台史提供了实物与例证,堪称珍藏于乡村的文化遗产明珠。
这其中,馀庆堂古戏台和会源堂古戏台是祁门古戏台群的杰出代表。
馀庆堂古戏台坐落在祁门县新安乡星林村,大约建于咸丰初期,是目前徽州规模最大的古戏台,保存完好。
星林村四面环山,林木深秀,一条名叫龙溪的小河从村中蜿蜒流经而过。作为星林村赵氏宗祠的“馀庆堂”伫立在村中央。和徽州的大多数戏台一样,馀庆堂古戏台不是孤立的,属于“馀庆堂”的一部分。“馀庆堂”分前、中、后三进,其前进建成戏台,天井两侧是观戏楼,与主戏台连成一体,建筑工艺讲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古戏台台面距地面2米,分前台和后台,前台又分正台及两厢。正台为表演区,两厢为乐队伴奏所用。戏台正立面制作工艺讲究,安装有装饰性斗拱,内外额枋、斜撑、月梁部位均雕刻有精巧的戏文、花鸟图案。戏台天花为藻井式,两列观戏楼上雕刻或绘有精美纹饰,整个戏台装饰性强。
会源堂古戏台位于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坑口,古名“竹溪”,又名“竹源”。“会源堂”位于村东,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文闪河汇上游诸水,于祠前成一泓清潭。
“会源堂”由戏台、享堂、寝堂3部分组成,总面积600多平方米。其中,坐南朝北的戏台面积近100平方米,观戏楼及天井200多平方米。
戏台前基础以砖石砌成,台面以木桩支撑,上铺台板,为固定式。台后壁即祠堂南墙,不设大门。前台明间为演出区,两侧各有厢房,为乐队伴奏处;台前设有石雕栏板,两侧有楼梯与观戏楼相连;戏台正中央顶部有穹形藻井。整个戏台雕梁彩宇,装饰精美。
戏台墙壁上,各地戏班的信手题壁,依稀可辨。其中,内容多为当年演出的戏班名称、主角艺名,以及演出的戏码等。
保护
文化学者吴开英领衔的“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课题组,针对分布广泛的中国古戏台展开的拉网式调查统计显示,20世纪50年代,全国尚存古戏台约10万座,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原因,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遭到严重损毁,2008年仅剩1万余座。
记者在祁门县了解到,随着国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地方戏曲艺术、民俗文化研究、古村镇旅游活动的持续升温,祁门县“古戏台群”正在以一种特殊的身份,走进普通民众的视野,对这些古戏台的保护和研究工作,逐渐引起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艺术研究机构的重视。
祁门县文物局局长陈浩河介绍说,2010年,祁门县“古戏台群”整体保护工作正式启动。同时在对11座古戏台进行临时抢救保护的基础上,依据上报国家文物局的修缮方案,从今年开始对古戏台进行整体保护性修缮工程,争取到2015年全部完成。
馀庆堂古戏台是今年祁门县重点投资修缮的2座古戏台之一。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文物部门目前已完成对古戏台墙体校正维修、屋面瓦重盖、木结构校正,并对地面、轩顶、轩弯橼和部分花窗等进行修复,修缮费用逾400万元。
记者在当地采访看到,祁门县“古戏台群”按照原貌进行修膳改造后,既丰富了当地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也吸引了许多远方游客到古村落,“文化赶场”一番。祁门县文物局局长陈浩河说,乐音绕梁的古戏台,将继续见证祁门古老乡村的日月年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