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培正在打磨李鸿章官船模型上的一扇小窗户。佟人冬摄
江边长大的吴培,在儿时很少跟小伙伴们上船玩闹。他喜欢一个人拿着把小刀凿船模。那时的他哪里能想到,这会是自己一生的事业。今年,凭借这门手艺,60岁的吴培以“庐州吴氏船模制作技艺”入围安徽省第四批非遗项目推荐名录之传统技艺大类。这位在南京出生,却长期生活在安徽的老人,在二十年间,做了各种各样的船,其中相当一部分与安徽有关,李鸿章官船、郑和宝船、汴河官船……他最近的计划是做一套北洋水师战舰——“定远号”和“致远号”等,欲复原甲午海战。“刻船能让我安静,留下船模能让人们记住历史。”
巧手精心,红木造出李鸿章官船
吴培的展厅就在城隍庙的合肥市文化馆里,刚一进门,就能看见一排排摆放整齐的各类“木船”。吴培就坐在这个十几平米的屋内,戴着一副白手套,专心地打磨着一扇小窗户。这扇小窗户不足成人小拇指长,厚度不到一枚一元硬币厚,但窗棂棱角分明。这正是他的新作品——李鸿章官船。
“喏,这么一卡,就不会掉了。还能一百八十度调节。”吴培顺手将这扇小窗户往一艘已成型的船模上组装。虽说是小小的船模,吴培告诉记者,每一个细节都需仔细琢磨,从船的形制、尺寸到每个部件的花纹,都要反复查资料,力求还原真实原貌。然而,正是翻阅资料让吴培花了大工夫,“可不好找了,中国古代并不重视海洋文化,相关文献特别少。更多的时候,我会去从名家山水画中去临摹古船的模样。”
经过仔细研究,吴培的船模也更加考究,李鸿章官船船模的比例被设计为1:25,用的是鸡翅木和酸枝木,船头有亭阁,船尾有舵位,符合李鸿章的身份和当时船的造型。
一艘船模上有好几十个零部件,全是手工制作,不过吴培说这艘船模零件不算多,“多的得有上千个小部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