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煤炭滞销、效益下滑、利润锐减的现实形势,皖北煤电集团向优化生产系统要效益,向提高煤炭质量要效益,向降低生产成本要效益——
煤炭滞销,效益下滑,利润锐减,客户对煤炭产品数量、质量、品种的要求几近苛刻……面对这样的市场现实,皖北煤电集团提出了“三管齐下”的基本对策,向优化生产系统要效益,向提高煤炭质量要效益,向降低生产成本要效益,收到实实在在效果。截至11月底,该集团省内煤炭吨煤成本已经降至360元以下,省外降至180元以下,多项经济指标逆市飘红。
重新进行生产布局,向优化生产系统要效益
祁东矿是皖北煤电的主力矿井之一,薄煤层在上,厚煤层在下,过去都是从上往下采。在投入相同的情况下,薄煤层的产量低,规模经济效益差。如今煤炭价格下滑,再用老方法只会亏损。
思路一变天地宽。通过制订薄、厚煤层同时开采的方案,这个矿2个综采区保持原来3个区开采薄煤层的产量,而掘进队可以由原来的16支减少到12支。旧生产系统减掉三分之一,机构和人员随之减少,节约了大批装备投入、管理费用和人员工资。
今年以来,集团各矿结合实际,坚持一矿一策,在优化矿井生产系统上下功夫,提升矿井的整体经济效益。前岭矿是资源枯竭型矿井,过去员工1034人,通过优化系统和生产布局,现在实现一井一面生产,员工减至700余人,全年可扭转亏损局面;刘桥一矿针对可采储量逐年减少,从设计源头进行优化,先后进行了3个重点采区工作面布置方案优化调整,可多回收边角块段108万吨;钱营孜矿通过优化设计,万吨煤炭掘进进尺由33.97米降低到25.13米,今年全矿可减少岩巷掘进工程量1000米,降低成本投入千万元。
截至11月30日,集团全年精减分流人员4000人的目标实施到位,仅此一项就节约工资成本2亿多元。
科学实施精煤战略,向提高煤炭质量要效益
“精煤每吨卖1000多元,而电煤每吨才卖500多元。实施精煤战略,提高煤产量是我们今后的重点。 ”皖北煤电集团董事长葛家德说。
要想多出精煤,降灰是关键。据测算,煤炭灰分降低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成本减少10元钱!为撬动降灰增效的积极性,皖北煤电改变考核方式,变原煤产量考核为商品煤产量考核,实行“超灰扣产,减灰加产”制度。各矿将压力分解到生产单位的每一个作业单元,推动生产单位主动控制煤质,实现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的有效对接。各矿从设计源头抓起,合理选择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减少原煤中的矸石,降低原煤灰分。
祁东矿6煤是不到2米厚的薄煤层,该矿选择较矮支架综采机械化系统,努力减少开采中的破顶、破底现象,有效控制了矸石的产生,灰分得到降低。五沟矿在3采区胶带机巷,专门设立了掘进系统分装分运装置,对掘进系统产出的煤与矸石实行分装分运,努力提高煤质。
皖北煤电还强化洗选,进一步提高精煤的产量和质量,一批新老矿井都全面配建了洗煤厂。截至11月底,皖北煤电集团共销售自产洗精煤和块煤390多万吨,全年可完成精块煤420万吨,同比增加74多万吨,预计可增加比较收益近10亿元,有效抵消了整体煤价下跌对企业经营冲击。
优化设计、创新工艺,向降低生产成本要效益
不同的巷道设计,不同施工工艺,成本相差巨大。一项优化设计,让朱集西矿1年节约800万元巷道施工成本。
朱集西矿是皖北煤电托管的中安煤化公司的基建矿井。该矿井底车场及其它主要巷道位于海拔负962米。地压大,二期工程以来,70%的巷道出现底鼓、顶板位移等变形情况,造成前掘后修的被动局面,制约了掘进进度,并带来安全隐患。针对这种状况,该矿与中国矿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联手,成功解决巷道前掘后修难题。过去1米进尺要花2000多元进行修护,按1年4000米新建岩巷计算,可节约800多万元。
恒源矿负190二总回巷道是今年的重点岩巷工程。该矿差异化支护攻关课题组经过实验研究,对这条设计长度900米,全岩直墙半圆拱型锚喷巷道进行支护方案优化:增大了锚杆间排距,去除钢筋网和锚索补强支护,调整帮部最下排锚杆布置设计,两帮各减少一根锚杆布置。此举节约金属螺纹钢锚杆3100套,钢筋网8300平方米,同比施工减少电费支出15万元。综合测算这条巷道同比节约成本投入46万元。
五沟矿采用了动态信息设计方法,通过现场试验、工程地质力学评估、初始设计、施工监测、信息反馈和修正设计,在1031准备工作面的机、风两巷率先实现了支护差异化设计和动态管理。据对比测算,1031工作面巷道支护材料成本共计节约206.74万元,平均每米节约材料费约1000元。(何雪峰 张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