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之前,那场人潮涌动的开村仪式和艺术展,让崔岗这个小村落前所未有地热闹,即使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没有华丽炫目的噱头,只是圈子里的口口相传,也让人们纷至沓来。三个星期的时间,崔岗每天都会迎来参观的人群,用“瓦房”主人谢泽的话来说,村民摆在“瓦房”门口的菜卖得那叫一个好啊。这一回,谢泽和那些艺术家们要真的成主人了,本周四,崔岗艺术村艺术家入驻大合同签订将在崔岗举行,届时,艺术家、政府、村民三方签约,这,算是给艺术家们吃了颗定心丸了。
最近,谢泽特别忙,几乎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会“泡”在崔岗。作为首位入驻崔岗的艺术家,他对崔岗倾注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在他的带动下,艺术圈里的艺术家们陆续在崔岗落户,这才让崔岗日益有了文艺范儿。
一年多以前,当谢泽在崔岗租下几间农舍,建设自己的“瓦房”艺术工作室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在这么偏僻的一个小乡村里费心费力做一件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一年多以后的今天,崔岗将迎来大批艺术家入驻潮。
“在准备签约的事情呢,这次我们将有20多位艺术家首批入驻,将签订政府、艺术家、村民的一个三方协议。”谢泽说,以往都是艺术家与村民私下签订,这一次,由当地政府牵头,签订一个大合同,以确保双方的权益,例如艺术家所租用的村舍具体范围,村民每年获取的租金以及村舍租用的年限等等。协议签订以后,艺术家们就可以放心地将村舍改造成艺术工作室,而村民们也可以就此获取政府的补贴迁出崔岗。
在崔岗艺术村开村之后,崔岗艺术家咨询委员会也就此成立,目前除了在进行艺术家入驻艺术村的评审考核,还在对艺术村做一系列的规划。“我们所说的规划,跟一般意义上的规划完全不同,我们坚决反对那种整体规划,这样会把艺术村的氛围破坏,理想的状态是,艺术家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创意设计工作室,艺术家咨询委员会对村子里的公共区域提一些建议,由政府负责建设,让艺术村在自然中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谢泽说。
一个院落的梦想在这里实现
在很多艺术家的心里,崔岗其实是一个实现梦想的地方。可以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打造一方属于自己的乡村艺术天地,这是长期生活在城市水泥森林中的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
“我其实在谢泽之前就知道了崔岗,只是我没有勇气在这个地方营造出一个适合自己艺术之所。”在“柴院客栈”的院子里,主人“旌阳”曾经这样叙述着自己关于一个院落梦想实现的全过程,她是一名摄影师,与谢泽是多年好友。当她发现,谢泽做了她一开始没有做的事情后,便再也耐不住心中的悸动,决定入驻崔岗。彼时,崔岗已小有规模和名气。爬在“小梅多肉馆”家的墙头,她看到了一个农家小院里的一棵老柿树,树上挂着红彤彤的柿子,如灯笼般在空中摇曳,柿树旁,一口老井,井里的水静谧无波。一树一井让她当即决定,就是这里了——这也就是今天的“柴院客栈”。
“我生在皖南,对乡村院落有着根深蒂固的情结,如今,生活在城市里,想有这样一个小小的院落,有树有花,能在院子里喝喝咖啡,晒晒太阳,与好朋友聊聊天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而在崔岗,梦想成为了现实。”说到这里,“旌阳”的脸上满满的是笑容。
崔岗的明天期待“艺术生态”
作为崔岗艺术村的发起人,谢泽一开始到崔岗时,就被崔岗的美丽吸引,进而决定将自己艺术创作之所落户在此,也带动了众多艺术家前来崔岗入驻。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经营,崔岗不仅在圈内名气渐响,还逐渐被合肥不少文艺青年所熟知。
谢泽和他的同伴们的努力慢慢改变着崔岗,村落里艺术氛围渐渐浓郁,人气也被带动起来。能在寒风中,只为一杯咖啡,就驱车二三十公里从市区赶来的人们绝不是吃饱了撑的,为的或许就是那信步徜徉在村落里的偷得浮生半日闲吧。
有意或无意,崔岗的艺术村雏形已经初现,在进村的主路两旁,一路向南走,胡海林工作室、小梅多肉馆、棉花乐园、柴家客栈、瓦房、八间房子,在每一个艺术工作室里,你都能看到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是合肥首次在乡村举行的当代艺术展,我们曾经在城市大楼的地下车库举办过,在高架桥下举办过,但是从来没有把艺术展搬到乡村里来,这或许更让人们觉得是创新吧。”在总结崔岗艺术村开村当天举行的《生生不息》艺术展时,谢泽是这样总结的,在20多天的时间里,每天都会有不少人来,周末的时候更热闹,人流涌动时,村民们卖菜卖得热火朝天,村子里有着不同于往常的热闹。
不过,天气渐冷,崔岗也开始安静下来,少了前段时间的人气, 崔岗成了冬日里,合肥郊外一个寻常的小村落。“这才是崔岗的真实状态,也是我们需要的环境,总是这么多人的话,对艺术家的创作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谢泽说,目前,除了首批将签约的20多位艺术家外,第二批艺术家也将于明年开春入驻崔岗。“现在第二批报名的人有七八十人了,我们还在筛选,选择适合留在这里的人。不可能全部入驻,崔岗没有那么大的容量。”在谢泽看来,崔岗今后的发展要达到文化生态才是最理想的状态。“1/3的艺术家,1/3的村民,1/3的商业,艺术家的入驻为村子带来艺术气息,但是如果村子里都是艺术家,那么就会太单一,必须有村民以及商家提供设施和服务,这样才能使得艺术村良性运转起来。艺术家们来这里创作,希望有安静的环境,所以工作室不可能每天都对外开放,如果游客来了,咖啡厅、茶馆这些商业服务场所就显得很重要了。村民家里新鲜的果蔬,也很快能产生经济效益。”
崔岗的房租不会漫天乱涨了
从2012年年初谢泽落户崔岗,租下村舍改造成“瓦房”之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已经有七八家改造完成的艺术工作室,首批入驻的20多位艺术家中,大部分即将要开始令人兴奋的艺术工作室改造了。
崔岗渐火,房租自然也水涨船高,本报曾经在去年报道过崔岗出现过房子不够租的情况,如今,崔岗艺术村开村后,通过政府的有效管理,崔岗的房租价格也得到了控制。“现在我们对房租有了最高限额,每月不能超过700元。”崔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崔国余表示,目前崔岗房屋出租由崔岗艺术咨询委员会统一管理,有人想租房,要通过艺术咨询委员会,登记后,再根据对方的条件进行筛选,合乎条件的才可以签订协议入驻崔岗。
在崔岗,凡是将房屋租给艺术家的村民,在迁出崔岗时,可以获得政府一次性8万元的补贴,每月还有350-700元不等的房租收入,房屋产权仍归农户所有。“现在的租期暂定是15年,每5年上调10%的房租。这样同时保证了村民和艺术家的权益。”崔国余说,崔岗为了让艺术村更好更生态地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前不久刚刚完成了村里污水管网建设,有效地保证了村落里不会因为人流量猛增造成的污水排放问题。
□通讯员 瞿超 本报星级记者 王成丽/文 郑成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