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完善、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文明祥和……自2009年荣获首届“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以来,雨山区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进一步改革社区管理体制,加大社区建设力度,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改进社区服务方式,和谐社区建设全面推进,为民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走进该区各个社区,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以人为本”的和谐与“为民服务”的贴心。
亮点一:服务完善,三大服务圈塑造和谐社区新形象
在荣获“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称号后,雨山区进一步加大投入,建成25家社区助老服务站,开创以“养老服务中心+助老服务站+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康护并举、养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打造出“10分钟养老服务圈”,为辖区8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发放“12349”热线电话终端1210部,以便提供快捷、全效服务;)并动员社会及民间组织参与独居老人结对关爱活动,成立了856人的敬老助老志愿者队伍,为老年人提供一对一的需求服务,使老年人的生活健康、幸福。通过合并、转制、新建等途径,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5家,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公益性基层医疗机构覆盖每个乡镇和街道的目标。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建立起医疗救助、应急救助和慈善救助“三位一体”的社会救助机制;组建了以全科医师为主体的130支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与专科医师和社区患者组成“三点一线”,形成了便民、高效的基层医疗网络。
雨山区每个街道建有综合文化站,25个社区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居民密集区建成5个自助图书借阅点,全区图书馆(室)藏书量16.8万册,实现了公益性文化设施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覆盖。全区建有1个国家级乡镇农民健身工程,1个县级全民健身广场,2个乡镇级全民健身广场,56套健身路径,8个全民健身苑、13个社区体育俱乐部、62个晨晚练点,全民健身宣传氛围浓厚,活动展示影响广泛,获得2009—2012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亮点二:管理有序,建设居民满意的社区工作新模式
在全市社区管理体制综合改革中,雨山区结合自身实际,精心组织实施,形成了便捷、高效的社区管理新模式。
按照“个人自愿、工作需要、组织决定”的原则,对街道人员进行了分流,将各街道原有聘用和借调人员分流到社区,同时指导各社区根据职能调整后的73项基本服务内容,将社区73项职能与社区专职工作者一一对应,健全了社区服务体系,细化了社区服务项目。该区还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社区管理体制综合改革配套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建立社区事务准入机制、健全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培养机制、完善社区工作考核评议机制、改善社区专职工作者生活待遇机制、探索由村委会向城市社区转变推进机制、强化社区工作保障激励机制等六个方面,促进社区提升服务水平。
自去年以来,雨山区全面推行“社区错时工作制”,社区工作者双休日按正常时间上班,午休期间和节假日安排人员值班,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我上班你上班,我下班你下班,我休息你休息”的问题,实现了“居民下班我上班,居民休息我服务”,居民需求与社区服务时间上的“匹配”,提高了居民的满意率,拉近了居民和社区的距离。
亮点三:环境优美,硬件建设筑牢和谐社区新基础
3年来,雨山区先后投入7000余万元,通过“购、建、改”等方式加强社区组织用房硬件设施建设,已建成10个“精品社区”,10个“四优社区”,力争到2014年底前在全市率先实现“精品”、“四优”社区全覆盖。
在社区高标准配置“七室(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工作室、警务室、居民和党员活动室、老龄活动服务室、图书阅览室、社区信息室、计生卫生服务室)、两栏(宣传栏、居务公开栏)、一厅(一站式服务大厅)、一校(居民学校)、一场所(室内活动场所)”。将就业服务、救助服务、安全服务、文教体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卫生和计生服务、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为老服务和党员服务等工作统一设在一站式服务大厅,在方便居民办事的同时,将场所“让”出来供居民学习、娱乐。
亮点四:文明祥和,志愿服务诠释和谐社区新内涵
在雨山区,每个街道都建有6支以上志愿服务队伍,每个社区有6—10个社区社会组织,每个社区有6—10个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在和谐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义务植树”、“保护山川河流志愿服务活动”、“情暖江淮志愿服务行”活动,对古树和名树加以重点保护,增添雨山绿的色彩;“科普志愿服务”、探访社区科技馆,引发人的无限科技梦想;“以爱护航助你飞翔”志愿服务行动,近200名志愿者与孩子们结对,助推进城务工子女快乐起航。(皖江在线 记者余萍 通讯员胡文英)
原标题:马鞍山精心打造“15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