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情怀永铭记——毛泽东同志关心安徽建设与发展记略

1958年,毛主席在合肥视察省委钢铁厂,和工人亲切交谈。
 1958年9月,毛主席在合肥市视察。
今年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关心安徽的建设发展,先后六次来到安徽,对安徽各项事业的发展给予关怀和指导,江淮大地留下了他光辉的足迹。今天,我们回顾毛泽东视察安徽的珍贵历史,以表达我们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
决策治淮工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安徽淮河流域发生重大洪涝灾害,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遭受巨大损失,其中皖北地区是重灾区。1950年7月20日,毛泽东看到华东军政委员会关于淮河灾情的报告,立即批示,作出根治淮河的决策。 8、9月间,毛泽东看到皖北灾情及救生工作意见时流下了眼泪,在“被毒蛇咬死者”和“统计四百八十九人”这两个地方画了横线。之后,他又三次批示,督促治淮工程早日勘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在毛泽东的决策指导下,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针。并决定将治淮委员会机关设在蚌埠市。
8月29日,皖北行署生产救灾治淮指挥部在合肥成立。10月,皖北行署和皖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发布了《治淮动员令》,号召全皖北人民动员起来,“为实现毛主席根治淮河的英明指示而奋斗。 ”经过一个冬春的施工,到1951年5月,淮河干支流复堤工程基本完成。在淮河流域人民治淮斗争的热潮中,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 1951年5月3日至6月初,中央派出治淮视察团一行到治淮工地,慰问治淮第一线的人员,并将绣着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4面锦旗,分别授予淮委及豫、皖、苏3省治淮机构。
从1952年开始,安徽淮河流域人民在进行干支流治理的同时,按照治淮规划,先后在淠河、史河上游兴建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4座大型山谷水库,总库容达到57.4亿立方米;在淮河两岸的湖泊洼地,兴建城西湖、城东湖、蒙河洼和瓦埠湖4处蓄洪区,总计蓄洪量达65.8亿立方米,初步形成了淮河中游的防洪工程体系,有效地抗御了1954年后多次较大的洪水,在安徽治淮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安徽人民牢记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继续开展淮河的治理工作。 1991年淮河发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后,国务院迅速召开治淮、治太会议,作出加快治理淮河的战略部署,优先安排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一些关系到淮河防洪大局,包括安徽多年要求兴建的一些战略性项目都得到了落实,治淮工程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到2009年底,安徽14项治淮重点工程顺利竣工,使淮北大堤及蚌埠、淮南城市圈堤保护区防洪标准达到了100年一遇;淮北跨省骨干河道和流域重要支流以及平原、湖泊洼地防洪标准达到了10年至2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了3年至5年一遇,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沿淮地区面临的洪水威胁、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问题,为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情系马钢建设
1958年9月和1959年10月,毛泽东两次到马鞍山视察。重点视察马鞍山钢铁工业的发展情况。毛泽东冒雨参观了马鞍山钢铁公司的5号高炉(今9号高炉),炼钢车间及7号、8号高炉,烧结厂破碎车间,一钢厂白云石车间,三焦厂“红旗”2号土焦炉,还登上一座小土丘,眺望了未来的新厂区。视察过程中,毛泽东听取了马钢公司建设情况汇报,对马鞍山人民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精神点头称赞,并作出明确指示:“马鞍山条件很好,可以发展成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因为发展中型的钢铁联合企业比较快。 ”
毛泽东这一高瞻远瞩的论断,是经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根据马鞍山地区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等特点,结合当时国家经济实力的客观情况作出的,吹响了加快建设马钢的号角。 1958年12月,小型轧钢机轧出第一根钢材。 1959年,第一批铁合金产品试制成功。1960年,58—1型65孔大型焦炉建成投产。 1958年到1962年,马钢建成49项骨干工程。至此,马钢已建成12个生产厂矿及辅助系统,拥有9个基建工程处。 1962年,马鞍山被列入国家重点钢铁企业。
马钢的发展,始终受到毛泽东的关注。1962年2月,他在《关于〈政治经济学〉一书的讲话》中指出:“马鞍山钢铁厂附近有煤有铁,条件好得多,从1958年开始注意建设,现在已经有了很快发展,以后还会更大发展。 ”在毛泽东的关怀下,马钢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极短时间内发展成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 1961年初,中央决定把经济调整时期全国冶金系统唯一的重要工程——火车车轮轮箍厂放在马钢建设。 1963年11月18日,轮箍系统成功试轧了第一个国产轮箍。1964年7月29日,车轮系统成功地轧出了我国第一个直径840毫米的辗钢整体车轮。至此,一个年产24万吨钢、17万吨车轮、3万吨轮箍的车轮轮箍厂在马钢建成,结束了我国长期依靠进口车轮、轮箍的历史。 1966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对马钢公司“江南一枝花”的经验给予充分肯定。 “江南一枝花”誉满天下。
今日的马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化水准和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正在走特色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之路,毛泽东当年的期待早已实现并得到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