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在这片古老、神奇、美丽的热土上,不仅养育了一群勤劳、智慧、善良的芜湖县人,更孕育了灿烂辉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千年古县魅力无限。
说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今年61岁的汪后富深有感触。汪后富是六郎镇河东村的一名普通农民,同时也是有着近180年历史的孙村板龙灯的传人。在父辈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对板龙灯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跟着父辈们学习起有关板龙灯的技艺,经过父辈们的精心指导和自己的勤学苦练,他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制作龙灯的绑、扎、凿、勾、翘、压等技术。为了将龙灯制作的更加美观,更加栩栩如生,他还给这些龙灯画上相应的图案,涂上鲜艳的色彩,给人一种美感,并乐此不疲。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项极具民俗特色的传统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变,可他对这一民间传统的感情一直都没变,为了将孙村板龙灯继续传承下去,他开始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这个原本只会干粗活的庄稼汉也学着拿起了笔,认认真真地记录下有关孙村板龙灯的点点滴滴,画出了一幅幅制作工艺图。翻开那厚厚的手写本,里面记载着各种各样的扎灯方法,玩龙灯的套路、动作以及一些民风民俗,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虽谈不上优美顺畅,但他书写的极其认真。“我不仅要将这项技艺传承给自己的下一代,还要将孙村板龙灯进行申遗,让它世代传承下去。”汪后富郑重地说。
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汪后富只是一个典型。近年来,芜湖县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早在2006年5月就动员退休乡镇干部、教师、热心群众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活动,对普查中发现的具有地方特色、价值较高的非遗项目及时报告,并做好经常性资料收集、名录项目申报工作;加强非遗保护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并在县文化馆设立非遗中心。每年组织召开非遗工作会议,对各镇文化站站长和全体业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开展非遗成果展览,通过社团、群体以及个人开展群众性的研讨、表演、展览、展示、传授、讲座等活动。进一步完善了非遗档案资料库和电子数据库,编撰了《鸠兹遗韵——芜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资料本。完善了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建立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围绕挖掘非遗资源、提升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落实所有非遗名录项目的保护措施,鼓励传承人带徒授艺,努力推动非遗成果的利用和共享。
截至2013年7月,全县共收入非遗资料184项,其中民间文学143项,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民俗等共41项,谚语767条、谜语25条,调查文字记录13.2万字,并对部分项目进行了拍照、录音和摄像。先后公布了19项非遗名录,其中省级1项,市级6项,县级12项。同时公布了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人,其中省级1名,市、县级各6名。(彭程 万衍 万汝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