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黄梅戏《风雨丽人行》跻身“精品剧目”行列。这是我省黄梅戏作品也是舞台艺术作品第二次获此殊荣——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而黄梅戏《风雨丽人行》荣获“精品剧目”,用了整整15年。
该剧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动荡时局为背景,围绕桐城才女吴芝瑛与鉴湖女侠秋瑾及另一义妹徐淑华三人之间的感情线索展开。剧中人物撼天动地的情怀令人动容,安徽戏曲人锲而不舍的情怀同样令人敬佩。15年时间,四轮修改,本土团队齐心合力,让这部戏不仅获得业内口碑,也成为省黄梅戏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获得了千百位观众的欣赏和认可。
“好作品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好作品从哪里来?在不断排练、演出中,演员们的反馈,剧作家的吸收转化,演员们的表演呈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现任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的王长安是《风雨丽人行》的编剧,他记得,当年这部作品问世时,恰逢我省开展“黄梅戏艺术年”,随后的1999年,我省继续开展了“黄梅戏进京年”,《风雨丽人行》作为代表剧目由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在北京产生了轰动效应。它还曾被改编为一部舞台艺术片,刻录成DVD广为发行。围绕这部戏展开的修改和打磨一直拥有剧作人的倾心守护。
“一部好的戏曲作品应该朗朗上口,适合面向基层演出,同时要拥有最广泛观众基础的‘片段’,俗称折子戏,这是中国传统戏曲传承的经验。 ”王长安向记者介绍。比如说起《天仙配》,人人皆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说起《女驸马》,人人会哼唱“谁料皇榜中状元”,在《风雨丽人行》中,那段“请原谅”令很多观众感到“惊艳”。观众的肯定让团队更有动力,也促使编剧有了更大的琢磨劲头。此后,新一轮的排演开始,新一轮的挑战接踵而至。2010年,在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之前,剧本又进行了一轮大幅度的加工修改,剧中秋瑾的戏份有所增加,剧情的安排出于为角色的个性、情感需求服务的考虑,进行了修改,显得更加紧凑干脆。该剧获得了当年的“文华优秀剧目奖”。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项目,旨在扶持舞台艺术的发展。一个地方剧种,一家演出单位,四年之内两度入选,创造了历史。与另一部跻身“精品剧目”的黄梅戏《雷雨》相比,《风雨丽人行》有一个特别标签,即安徽人打造的安徽戏。本土艺术家们同心协力,长达15年精心打磨,最终收获硕果,给安徽戏曲人带来一份荣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份希望:“请名家来写、来演一部戏,不如通过一部戏来发掘、培养一个名编剧、名演员。 ”近年来,通过像《风雨丽人行》这样的好作品,我省成功推出了一批能够挑大梁的黄梅戏演员。
在当下略显浮躁的环境中,用15年时间来磨一部戏,是磨砺演员的能力,也是考验编剧的耐力,“台前多有镁光灯,幕后只有冷板凳,你我是否愿意静下心来搞创作? ”对此,王长安表示,我省黄梅戏演员队伍相对充实,但我省剧作人队伍却稍显“缺席”,人才结构不甚优化,青年剧作者还缺乏担纲大戏的能力。不过,能力在机遇中锻炼而出,灵感在挑战中迸发,王长安的愿望是“本土剧作者要敢于进入院团中去摔打,一部大戏也要敢于吸纳本土剧作者的加入。这样才能重建、修复乃至优化我们的戏剧艺术生态环境。 ”
不是移植,不是改编,本土艺术家打造拥有本土元素的艺术作品,登上艺术巅峰,给今天新一轮的艺术生产,带来了激励和启示。以黄梅戏为代表的安徽戏曲的创作生产,依然需要这股韧劲,更需要本土艺术家们的这份虔诚之心。(晋文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