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2月17日新媒体专电(记者詹婷婷)“只要他还有一口气,我就不能不管他。”18年前,丈夫李泽林从高处跌下成了“植物人”,面对家庭的变故,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农民徐子芝坚守承诺,守候爱情,悉心照顾病榻上的丈夫。
凭借不离不弃的信念,一年多后她等到了丈夫“苏醒”的奇迹,五年后盼来了丈夫的意识记忆逐渐恢复。虽然目前李泽林还是瘫痪在床,但徐子芝认为“生活已好了很多”。她用自己的坚忍和勇气诠释了对婚姻的承诺,谱写了一段动人的“中国式爱情”。
灾难袭来 坚强妻子撑起一个家
1996年8月的一天,彻底改变了徐子芝的下半生人生轨迹。那天,丈夫在帮同村人盖房子时从支架上摔了下来。虽然当即被送到医院抢救保住了性命,但由于脑部受伤严重,李泽林成了“植物人”。那一年,徐子芝41岁。
18岁就嫁给李泽林的徐子芝只在丈夫病床前失魂落魄地哭了半天,就擦干眼泪回到村里为丈夫筹措医药费,“当时想着自己千万不能倒下,倒下了他怎么办?公婆怎么办?孩子怎么办?”她说。
在住了十多天院后,医生告诉徐子芝,李泽林脑部受伤严重,可能今后都只能是“植物人”了,建议去更大的医院试试看。
当时已没办法再筹到钱的徐子芝将丈夫带回了家,暗下决心:一定好好照顾丈夫,让他好起来。从此,她成为了“一家之主”,照顾丈夫、服侍公婆、下地干活……每天睁开眼都有忙不完的事情。
农忙的时候,徐子芝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做饭做家务、帮丈夫翻身擦洗、给丈夫喂饭,然后去地里干活,干完活回家后,放下工具后还要给李泽林按摩身体,让丈夫的肢体不僵硬。
照料“植物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徐子芝形容比“带孩子”还累。李泽林没有知觉无法进食,只能用大号针管吸入流食,再通过自鼻孔插向胃里的胃管注射进去,“每次不能喂太多,一天要喂五六次。”
多年瘫痪在床的人如果翻身或换洗得不勤快,会生褥疮。徐子芝的小女儿李长群告诉记者,她父亲十八年从来都没有生过褥疮,“母亲知道父亲讲究卫生,就算他没有意识,也把他擦洗得干干净净。”
徐子芝的一位老邻居背地里告诉记者,当时徐子芝太辛苦了,家里穷得连蚊帐都没有,有人劝她改嫁,被她骂回去了,她说,我当家的还在呢,我咋能不管他?!
真情换来“奇迹” 生活依旧艰辛
经过徐子芝的悉心照料,一年多后的一天,李泽林的病情出现了“奇迹”。
“之前他每天都是发呆,眼神直愣愣的,没有任何表情,”徐子芝说,“那一天,我跟他说话的时候,他的眼睛能动了,盯着我看,我知道他认识我了。”
看到丈夫病情有了转机,徐子芝感觉吃的所有苦都值得了。家里的两个女儿也早早懂事,外出打工。“家里困难,没给女儿们置上好的陪嫁,已经对不起他们了。”徐子芝在女儿成人后,坚持不要女儿们的补贴,“他们现在也各自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家里也困难,我不能拖他们后腿,老头子我一个人照顾就行,女儿们有空时来看看我就行。”
在徐子芝不离不弃的照顾下,李泽林的身体慢慢开始有了好转。2001年左右,他的记忆和语言能力逐渐有了恢复。而眼下,四肢也可以轻微活动。虽然,李泽林还不能站起来,但在徐子芝眼里,已经是“天大的幸福”。
2005年,徐子芝家的土地因城市建设被征,她所在的兴民村也变成了兴民社区。无地可种,也没有其他收入的徐子芝在2008年进入了蜀山区城管局清洁一队做了一名环卫工,那一年,她50岁。“刚开始每个月700块,2013年的时候有1000多了。”徐子芝说。
今年正月初六,徐子芝在上班途中被车撞到,一侧锁骨骨折,但由于放心不下家中的丈夫,也舍不得住院费,她在当天回到了家里。“我这一边手还能动,还能做活。”徐子芝抬起了自己未受伤的另一只胳膊。
对于自己的病情,徐子芝担心的是:“我这算不算工伤啊,不算工伤养伤这几个月吃啥呢?”
40年婚姻 18年守候诠释“中国式爱情”
“我母亲对我父亲实在太好了,”李长群说,“她每个月的工资很少,是她起早贪黑辛苦挣来的,她靠着这点钱想方设法做好吃的给我爸爸,自己却从不舍得吃,只用菜汤泡饭。我们给她钱,她也不要,说‘在外扫地就当锻炼身体了,身体好着呢!’。”
徐子芝如今所在的兴民社区副书记刘业成是他们夫妻俩同村多年的老街坊,“徐子芝很不容易,如果不是她,她丈夫活不到现在,”刘业成说,“我们很早就将她家里纳入重点帮扶对象,下一步,还将积极为李泽林申请低保。”
如今,在中国的婚宴上经常听到婚礼司仪问新郎新娘:“您是否愿意嫁(娶)你身边的新郎(新娘),无论今后疾病健康、贫穷富贵、环境的改变,您都会用自己的一生去钟爱他(她)、关爱他(她)呢?”
徐子芝和李泽林结婚已超过40年,没有经历过这些仪式的她,用40年的婚姻和18年的守候践行着承诺与责任。
徐子芝的事迹经由媒体报道后,引发不少网民关注。
网民“心头一枝花”说:“无论贫穷富贵、疾病健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么真挚的感情在如今浮躁的社会太珍贵了。”
网民“风中的自由”说:“期待有天老爷爷能站起来,让老奶奶这么多年的等待能够梦想成真。”
“希望他们得到帮助,让老太太别那么辛苦了,可以安享晚年。”网民“郑佳宇”说。
对于未来的生活,徐子芝并没有规划,而对丈夫的病能否治好,她心里也没底,“只要他(丈夫)平平安安就行,有他,我们这个家才是家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