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前,明代尹梦璧在滁州任通判时,将滁州秀丽风光的最佳景致归为滁州十二景。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那些美到极致的古滁州景色大多消失。而滁城龙池街征迁时发现了残存的1.9万块青砖、5个石柱础,再次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穿越至明代。收集和保护青砖、石柱础到底有何用处?记者从市建委获悉,古滁州十二景之一的“柏子灵湫”有望重现,这些青砖、石柱础将全部用在重建的工程中。
征迁中收集柏子潭青砖
记者在市园林局南苗圃里看到了石柱础。青灰色的石柱础是个正方体,长宽高都在1米左右。乍看像普通石块,但其顶部有一个微微凸起的圆形。市园林局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共收集到5个石柱础,每个约2吨重,都是从龙池街山头用大吊车吊下来的。
在龙池街被征迁地块铁路采石厂的小院子里,记者看到了柏子潭青砖的庐山真面目:青灰色的砖,长方体的。不过从目测来看,大多数已经是残砖。“一块砖估计四五十斤,分成大小两种规格。”市园林局工作人员用尺子量了完整的砖的尺寸,大砖长43厘米、宽20.5厘米、高13.5厘米,小砖仅长度少了10厘米。
据了解,2012年龙池街征迁改造启动。市建委在参与征迁的过程中,发现了青砖、石柱础。考虑到此处曾为古滁州十二景之一的“柏子灵湫”故址,经专家鉴定,青砖、石柱础为柏子潭建筑所有,园林部门立即启动收集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已收集青砖1.9万块、石柱础5个。由于这些砖块都是从被征迁的房屋上取下来的,难度较大,因此能保留完整的仅有1000多块。
“柏子灵湫”有望恢复重建
“‘柏子灵湫’可能恢复性重建,”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正在做龙池街环境改造整体规划方案设计,里面就有关于柏子潭恢复性重建的设计。之所以考虑恢复重建,是为了结合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滁州的建设,按照“一山一水一木一古迹”的要求,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保留滁城人的记忆,传承文化。
至于柏子潭到底是啥模样,“柏子灵湫”古景又是怎样的美景,该人士表示,尹梦璧所描述的十二景曾绘图画,配以诗文,勒刻于石碑,但石碑在文革中遭到破坏,记录不全,只能根据史料记载的描述,进行规划设计,“没有人知道柏子潭的原貌,最为明确的就是一潭秋水”。
据了解,柏子潭建筑用砖早在上世纪50年代已被拆除,大量砖已卖往外地,仅剩少量砖被当地居民盖房。“这些青砖、石柱础的物质价值并不高,但是对古城滁州而言,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低估。”该人士建议,市民家中如果有老城砖、老水槽等,可以捐献出来,他们将全部运用到城市建设中去,以丰富滁州城的历史内涵。
相关链接:
湖州贡生尹梦璧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在滁州任通判时,将滁州秀丽风光的最佳景致归为滁州十二景。分别为:琅琊古刹、让泉秋月、丰岭祥云、清流瑞雪、花山簇锦、重熙洞天、西涧春潮、龙蟠叠翠、菱溪夜雨、石濑飞琼、柏子灵湫、谯楼大观。其中,柏子灵湫是汉代人采铜留下的矿坑,由于水底与泉眼相通,经年累月,不见干涸,遂成一景,因潭深水黑,民间便盛传潭底有蛟龙潜伏,俗称龙潭,因潭侧植有古柏,后人便称之“柏子潭”。据传,柏子潭侧有“柏子龙潭庙”,又名“五龙君祠”,是宋代乾德四年(966年)知州高保绪建,祠中绘有五龙像。从宋代至民国,每年六月初六,滁人都前往祭祀,络绎不绝。欧阳修在滁时,曾作《柏子坑赛龙》记其胜景:“明朝老农拜潭侧,鼓声坎坎鸣山隅。”柏子潭东侧有马神庙、时若亭;南侧有绎思亭、甘霖亭;西北侧有龙王庙、双燕洞、吕公泉,均久已废圮。(滁州在线 记者王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