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见义勇为 乐善好施 甘于奉献:“南郑好人”群像记 |
日期:2014/2/27 10:20:42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324次 |
2013年11月18日,南郑县举行“南郑好人”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座谈会,对赵小林、丁赟、许永红、张俊杰、张兴永5位“南郑好人”进行表彰奖励,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人、激励人,激发全县人民积极投身建设人文南郑、美丽南郑的热情。
见义勇为的“好人”
接过县委书记递上的红底烫金的“南郑好人”的荣誉证书时,潘营村2组的赵小林深受感动。
2013年10月31日凌晨,在市中心医院住院的赵小林被“杀人了、救命呀!”的呼叫声惊醒,来不及多想,他穿着秋裤就冲向喊叫的方向。发生在眼前的一幕让人胆战心惊,一名20岁多的小伙子情绪异常激动,挥舞着菜刀正向病床上的患者凶猛地乱砍,旁边两名年轻女护士冲上去施救,一个拼命地抱着持刀者的腰,一个使劲地拽着持刀者的胳膊。见此情景,赵小林忘记了自己耻骨、胯骨和三根肋骨等多处骨折的伤痛,一下就冲上去,将歹徒拿刀的右手往外用力一翻,夺下菜刀,在随后赶到的患者家属配合下制服歹徒。
“我只做了自己该做的一件小事,却受到这么多的关怀和鼓励,我深感不安哪!”事后,面对周围人众多称赞和媒体记者的采访时,赵小林非常朴实地说。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在关键时刻,赵小林没有选择退缩,反而迎难而上,用自己的热血和正义感,谱写了一首见义勇为的壮歌。
为爱守候的“好人”
“不管别人多么不能理解,怎么指责我拿自己的前途和幸福做赌注,这其中的无奈只有自己知道,唯有上过唐古拉的人才能切身体会,我应该替邱宏涛去尽一份孝心,让他的人生里少一丝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走进农村打理好他的家我责无旁贷……”座谈会上,好军嫂丁赟在谈到自己这份坚守的爱情时一度哽咽难止,说到动情处参会人员几次潸然泪下,大家感动于这样一个瘦弱的江南女子为所爱的人付出的决心和勇气。
从小生活在江南沿海城市,拥有稳定的工作,丁赟完全可以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未来。可是,当她看到一个冷冷清清的家,一对孤苦的老人,一个远在唐古拉不能侍奉在父母身边的儿子时,她毅然决然的辞掉了工作,远离气候湿润的家乡杭嘉湖平原,来到了大西北。在丈夫驻守的低压缺氧又寒冷的唐古拉山上,丁赟为丈夫以及他的战友们洗漱时淌出的鼻血、大量脱落的头发、乌紫的嘴唇、心肺脾增大、关节疼痛……心疼不已,震撼不已!在那一刻,她告诉自己,一定要为驻守在雪域高原上的爱人做些什么,因为,她理解他的不平凡,理解他从军报国的光荣使命,她懂他的赤子之心,她用自己的行动和智慧、决心和勇气、无奈和委屈伴随着爱人的那颗赤诚之心融进了青藏高原,为爱人解除了后顾之忧,为自己创造了幸福生活。
乐善好施的“好人”
作为汉中科教扶贫社的发起人,张俊杰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他多次主动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沟通,成立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第一个公益网校,热情为周边村民培训电脑操作、科技文化和发展生产、科学生活提供咨询服务,将筹办的爱心超市建设成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实践基地,利用节假日开展“诵经典、献爱心、学习好人李远洲活动”……
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为救助失学青少年和普及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在秦巴山区开展科教扶贫活动,于2005年11月筹建,得到上海、天津、北京海内外朋友支持。主张物质救助与智力扶持相结合,“东西连手、城乡互助、企校合作、正规与非正规教育并举”,募捐图书衣物开展“1助1”结对助学,推动新型半工半读教育试点总结经验不断发展,筹建千乡万村阅览室形成农村科技文化学习社区,通过救助失学青少年和普及职业技术教育,促成农村自主经济互助合作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加快生态农林资源开发走向繁荣家乡共同富裕道路。截至2013年9月1日,汉中科教扶贫社志愿者作了进行一助一2000余人次共计120余万元,医救18人次21万元,捐图书25校次2.3万册、建圆周图书馆1个、5个科教扶贫村阅览室,捐发文具2.5万件,捐衣物约4.5万件,建协税镇等7个爱心超市,建科教扶贫网站、张坪村电脑培训教室。
甘于奉献的“好人”
“推磨靠黄牛、照明靠松油、羊肠小道绕山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红色革命老区碑坝镇坝溪村的真实写照,十沟八梁一面坡的坝溪村民一直过着肩挑背扛、靠天吃饭的苦日子。改革开放初期,头脑灵活的许永红在本村办起魔芋加工厂,收魔芋加工成精品外销,几年过去了,许永红生意越做越大,走出了深山,将父母也一并接到湖南安了家。
10多年过去了,当40多岁的许永红再次回到老家的时候,村子的贫穷落后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静静思索之后,他决定回家投资修路,一定要圆了几代山里人的梦想,解决家乡乡亲们出行难的问题。从此,爬山上坎查看线路、挨家挨户沟通交流、土地青苗赔偿处理、深沟悬崖扯高填底,钱不够,许永红二话没说贷款接着修,一年多的时间里,他风里来雨里去跑烂了4双胶鞋,5条新轮胎,没回过一趟湖南怀化。自掏腰包投资220万,修通了10余公里的通村路,让全村600多名群众看到了致富的新希望。
尽职尽责的“好人”
面对无工作设备、无工作人员、无工作经费、无固定办公场所的尴尬情景,张兴永临危受命、勇挑重担,担任大河坎镇环卫所党支部书记、所长,彰显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14年来,他坚持每天早上5点上班,想方设法筹资金、添设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带领环卫工人们为建设美丽、宜居南郑添砖加瓦。
1999年刚上任的时候,大河坎环卫所仅有的几间办公室是从老百姓那租来的,站在屋里都能看见,办公桌破烂不堪,只有三条腿,仅有的两台垃圾清运车临近报废,账上没有一分钱,只有自己一个光杆司令。看着眼前的“四无”情景,想到自己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张兴永二话不说,接下这烫手的山芋。为了工作能顺利开展,他将自己家中的积蓄垫上、赔上笑脸、说尽好话,筹得第一笔资金购置了设备,稳定了军心,并将清扫范围扩大到辖区的单位、居民小区、集贸市场、背街小巷,保洁范围覆盖全镇,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卫工作的社会公益作用,同时也缓解了所里资金不足的压力。到2000年的时候,垃圾清运费收入13万元,是一年前的十几倍,工作步入了正轨。十余年时间,他坚持每天早上5点上班,“5+2”、“白加黑”早已是常态,为此,没少被妻子抱怨,但是他一直用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现在,环卫所的工作人员由原来的44人发展到170多人,工资由最初的140元涨到950元,保洁面积由3.3万平方米扩大到153.5万平方米,年收费由几千元达到现在的70余万元,运输车辆增加到现有各类垃圾清运、洒水车22辆,手推车60辆。(王帅 余艳 雒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