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一江水,共造第四极。
今日上午8:55,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和合肥市长张庆军率合肥党政代表团,登上了开往长沙的列车,参加27-28日在长沙举行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二届会商会议。届时,与武汉、长沙、南昌三城负责人齐聚长沙,四市携手并进,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挺进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本次会议以“开放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研究四省会城市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将在抢抓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自主创新、人口布局、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展开深化合作,并将在会上签署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二届会商会长沙宣言》。
据悉,去年2月份,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在武汉举行,四市市长共同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暨长沙、合肥、南昌、武汉战略合作协议(武汉共识)》。同时,四市宣传、经信、教育、科技、规划、环保、交通运输、商务、文化、卫生、旅游11个部门也分别签署合作协议,在各领域广泛开展市际交流合作。
在本次会议上,将总结过去一年四省会城市在产业发展、商务经贸、交通运输、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领域合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提出下一阶段合作路径和保障措施。同时,还将在探讨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发展建设有效举措,重点在争取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加快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规划、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形成建议和提案提交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
四省会城市将建立市际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确定1-2件主题工作。同时,各市分别组建领导小组,建立四城市部门对接机制、信息互通和情况通报制度、咨询机制、民间交流机制等,加强交流,落实合作。
合作一年
四省会城市将互派教师挂职
合肥推动四市在教育、交通、生态等多领域合作
巢湖水环境治理得到群内城市技术支撑、与南昌实现客运车辆违章信息共享、今年四市有望互派教师挂职……自去年2月,合肥正式加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以来,与武汉、长沙、南昌三市展开多领域具体合作对接。在一年时间内,合肥交出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成绩单”。
[规划发展]
“群规划”有望成为“国字号”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长张庆军提交了一份《关于大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建议》。建议国家尽快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培育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四市不少人大代表提出尽快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合肥市发改委党组成员、经检组长牛和湘介绍,目前国家发改委对该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了布置,预计今年将正式启动规划编制。
“这个规划是国字号,也是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牛和湘说,上升为“国字号”后,将有利于获得国家相关的政策支持,更好地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产业合作]
推进产业一体化合作分工
在去年的会议上,四市确定在家电制造、基础原材料深加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作为合作重点。
牛和湘说,四市在产业方面有着相连性,下一步四市还将在产业一体化方面,继续寻找和拓宽合作空间。
“四市的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突出,如南昌的飞机制造、武汉的汽车船舶、长沙的重工业、合肥电子信息家电。”牛和湘说,在这些产业方面,各市发展各有侧重,在推进产业一体化进程中,可以围绕产业链进行细化分工,促进产业优化配置,做大做强。
同时,牛和湘介绍,在推进区域电子政务应用、信息产业区域合作等方面开展研讨,共同谋划构建信息共享机制。
[商务经贸]
四市企业会展交流频繁
在合肥举办第七届家博会、合肥产品中部行等展会活动上,细心的市民会发现有不少来自武汉、长沙和南昌的企业。
“我们邀请其他城市企业来肥参展,在2013年中国合肥农产品产销对接会上,邀请长沙、武汉等416家参展商参加。”牛和湘说,合肥组织参加“长三角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会展行业主管部门联席会议”,签订会展业战略合作联盟协议。同时也“走出去”,积极与其他三市加强商贸物流合作,先后参加在武汉和南昌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和第五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等活动。
[教育卫生]
四市今年将互派教师挂职
牛和湘说,在教育方面,合肥与其他城市建立了教育局长联席会议制定,牵头制定《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四市互派教师挂职锻炼实施方案》,每年安排一批教师,逐渐形成定期互派教师挂职锻炼、相互学习交流的长效机制。
“目前互派教师方案已经制定出来,正在征求意见。这是一项全新的合作交流领域,预计将在今年开始开展这项活动。”牛和湘说。
同时,在区域卫生平台建设上,牛和湘介绍,四市正在推进四省会城市建立居民预约诊疗挂号、实现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工作。
[生态环境]
展开科研合作同治巢湖水
在区划调整后,治理巢湖成为合肥肩上重任。在改善巢湖水环境方面,也受到了来自四市科研技术的支持。
“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所合作,利用其技术力量开展‘水专项’巢湖项目技术研究,为巢湖水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牛和湘说,合肥还与其他城市在蓝藻应急处置、水环境治理、PM2.5治理、机动车排气管理等方面开展技术交流和研讨。
“合肥还将进一步开放和规范环评市场,允许外地环评机构在合肥开展环评业务。”牛和湘说,通过开放、规范的环评市场,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促进环保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