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3月24日新媒体专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詹婷婷)“全校学生都喊他弯腰老师,朱老师总是笑呵呵地答应,在我看来我们不应该叫他弯腰老师,应该称他拱桥老师才对,因为他把腰弯成了一座桥,一座让我们通向美好未来的桥……”
这是安徽省蒙城县篱笆镇姜刘小学三年级学生康洪友作文里的一段话。作文中的朱老师名叫朱景科。在过去26年时间里,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的他忍受着病魔的侵蚀,在背部与下半身已弯成90度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教学,为农村孩子们倾注自己的爱和责任,感动了许多人。
乡村教师身患重病:“20多年没有看过星星”
今年53岁的朱景科是蒙城县篱笆镇姜刘村朱庄人,1978年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农村民办数学教师,1996年民师身份转正。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朱景科时常感到全身关节疼痛,“那时候年轻,想着忍一忍就过去了,就没在意。”到了1988年,病情愈发严重。在安徽当地几家医院就诊后,朱景科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经过暑假期间的治疗,他的病情没有好转,再加上开学在即,朱景科就让医生开了止痛药,在不顾医生静养的劝阻下,再次回到了学校的讲台上。
自那时起,朱景科的背就开始渐渐变弯,颈部僵硬,头部不能扭转,两臂也举不起来,行走越来越困难,没过几年,他的背部已几乎与下半身成90度。也从那时起,止痛药和朱景科形影不离。
“如果有一天忘了吃药,没过几个小时就会疼得厉害,”朱景科的妻子卢翠莲告诉记者。在过去20多年间,朱景科已经换了好几种止痛药,因为每种药吃到一定时间就会有抗药性不能止痛。
长期服用止痛药带来了不少副作用,加上长期受病痛折磨,53岁的朱景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了许多,与年近八旬的父亲站在一起常被外人认为是兄弟。
“医生当初告诉我,这种病很可能最终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现在最起码没有到最坏的结果。”在记者采访时,朱景科总是面带微笑,很少提到自己的病情,只是在与记者聊天时说到自己由于背无法挺直,“20多年都没看过星星”,称自己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弯腰老师”坚守岗位广受师生爱戴
拥有170多名学生的姜刘小学只有7位老师,朱景科是其中年纪最大的。和朱老师同村的姜刘小学校长朱景强告诉记者,村小学少有年轻教师愿意来,前两年在两名教师退休后,朱老师的负担更重了,“现在他要教两个年级的课,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四节课。”
学校为了照顾朱景科,为他安排离门口最近的办公桌,但由于每次行走只能挪动小半步,到教室十多米的距离也要花费他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即使行动不便,朱景科也经常是每天最早到学校的老师。
由于肢体病变,朱景科的胳膊无法自由伸展,手最多只能摸到头部。板书是他教学时最大的难题,可数学课离开板书演示又不行,他只能把脚跟踮起,左手扶着墙,右臂尽力地往上伸。即便如此,他的板书也仅能覆盖黑板下方30公分左右,所以需要经常擦黑板再书写,非常费力。
“每上完一节课,朱老师都是满头大汗,一方面是因为病痛,另一方面是因为太累了。”朱老师的一位同事告诉记者,“但课下批改作业,额外辅导孩子们功课,朱老师一样也没落下。”
朱景科的一名学生刘宇晴告诉记者,在上朱老师的课时,班上最调皮的同学都会特别听话,“老师太不容易了,我们要珍惜他上课的每一分钟。”
已是高级职称的朱景科每月的工资大约是2000元。曾有人劝他办理病休,朱景科拒绝了。“农村小学老师紧缺,学校里每个老师的课都排满了,根本挤不出人了,我要是不教了,这些孩子谁教?”朱景科说,和学生在一起是他每天最幸福的时刻,上课的时候身体好像就没那么疼了。
感人事迹引发万千网民点“赞”
朱老师的事迹通过互联网传播后,获得上万网民点“赞”。许多网民称被朱景科感动,向他“致敬”,还有不少网民称愿意帮助朱景科联系专家帮他会诊。
网友“凡人“说:“身体是弯曲的,心灵会是伟岸的。”
网友“雷”说:“同样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我的情况要好很多。这个病实际上是不能久站的,会疼痛难忍,晚上睡不平,一夜不停的翻身……感同身受。”
“等着你、幸福”说:“教书育人,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这样的教师,配得上神圣二字。”
记者采访朱景科的当天,南京一家医疗机构的罗医师来到当地为朱景科做了身体初步检查,该医师表示,“由于早年发病时没有及时得到正确方式治疗,目前朱老师想要直起身基本上已不可能,现在能做的是进行病情控制,希望他未来能逐步摆脱止痛药。”
朱景科说,他这辈子没有任何遗憾,唯一亏欠的就是妻子卢翠莲。在他生病的近三十年岁月里,卢翠莲不仅要起早贪黑种地、喂猪喂鸡、做家务,还要照顾家中的三个子女。
卢翠莲告诉记者,现在的日子已经好过多了,三个孩子都在外地上班了,“孩子们都特别懂事,村里像他们一般大的孩子基本上都不会做农活,但是他们看我太累,总是抢着做事,十多岁的时候就农活家事一把罩,不用人操心。”
“我一直都是支持他的,”人前人后都称呼自己丈夫“朱老师”的卢翠莲说,“他说如果学校缺人,即使退休了他也要去上课,我也支持他。只是希望他的病能够得到控制,少疼点,少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