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品牌安徽 入编年鉴 徽商老字号 优秀徽企 徽商风采 文件通知 徽商文化 商会信息 联系我们
沈浩精神的分量|徽商文化|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 徽商发展年鉴编委会
天气预报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安徽省首季进出口总值... 4-26
推进复工复产:安徽创... 4-26
安徽:定制化人才培养... 4-26
定制金融产品助青年创... 4-26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 4-26
国家下达22.4亿元... 4-26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5
14条举措推动江北、... 4-15
安徽将组织实施一批科... 4-15
安徽加速打造“装配式... 4-15
安徽宣城—优化结构 ... 4-15
多部门联合印发若干意... 4-10
安徽出台意见 助力传... 4-10
安徽省“四送一服”平... 4-10
全面贯彻中央“六稳”... 4-10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4-10
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 4-10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0
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 4-10
【复工复产进行时】“... 4-1
品牌安徽 更多>>
顶格支持,构建赋能体... 3-21
“稳企增效 为民办实... 2-14
2021年安徽省发明... 2-9
华为发布六大数据存储... 12-30
第二届安徽省青年厨师... 12-16
“药材之乡”忙种药 12-9
安徽拟打造 “双招双... 12-3
安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 11-23
六安氢能公交“抢眼”... 11-22
合肥:“智”造赋能“... 11-22
“爱在初冬,暖心相伴... 11-15
纪念“和平将军”张治... 10-29
合肥皇冠假日酒店即将... 10-12
康宁第十子落户合肥 10-9
看安徽这些企业上榜“... 9-27
安徽省真招实措援企减... 9-15
安徽开展惠企政策知识... 9-13
直通服贸会 畅游新蓝... 9-7
“安徽智造”乘坐中欧... 9-3
宣城力推绿色食品产业... 8-30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网  址:www.hsyj.org

邮  箱:hsnjbwh@163.com

办公室地址: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徽商文化  
沈浩精神的分量
日期:2014/4/16 9:12:32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280次
上世纪70年代末,敢为人先的小岗人为“大包干”按了一次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宏大序幕;本世纪初,他们为一个人按了三次红手印,铭刻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不朽丰碑。

    这个人就是凤阳县小岗村原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

    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安徽调研时指出,沈浩精神与焦裕禄精神一脉相承,党的干部都应该像焦裕禄、沈浩那样,始终保持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为群众谋利、为百姓造福。

    一条通向心坎的村路

    是啊!小岗肯定是难搞,不然我来小岗就没什么意义了!

    但是,既然来了,还后悔吗?要退缩吗?绝不!

    ——沈浩日记2004年2月22日

    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坐落在小岗村西头。这些日子,一批批参观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展台前久久驻足,深情追忆沈浩6年村官的峥嵘岁月。从2013年底开馆至今,短短数月时间,该馆累计接待4330批次、75109人次参观。

    人们的思绪随着解说员的讲解回到了10年前。2004年2月,春寒料峭。沈浩作为省里选派干部,第一次踏上小岗村的土地。

    一个“偏、穷、乱、散”的小岗村摆在他的面前。200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不但没有一分钱,反而欠债几万元。

    “当时,我们都没有在意这个选派干部,心想他不过是来这里‘镀金’,过两年就走。 ”村计生专干韩巧兰说,以前有的干部来了大半年,村民们还都不认识。

    沈浩不一样。他一来就扎到群众当中,拉家常、问疾苦、话发展。不到一个月,就把全村100多户跑了个遍,对村情民意了如指掌。

    “当时,友谊大道东边2里多的土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我们都盼着改成水泥路。”“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

    沈浩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他四处奔波,争取到50万元资金。一开始,村里打算从外面请工程队,可是一报价,最少的也要58万元。

    沈浩把乡亲们找在一起商量,决定由村里租机械、群众出工自己干。这样不仅能省钱,还能让村里人挣些工钱。

    修路的那些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扛水泥、拌砂浆,什么活儿都干。

    “有一次,看到刚拌好的水泥浆漏在模子外面,他生怕浪费了,一时找不到铁锹,他就把袖子一挽,双手插进水泥里,一捧一捧地铺到了路面上,弄得浑身都是泥浆,手上也烧起了泡……”严金昌的眼圈红了。

    等路修好了,乡亲们一算账,整整省下20万元。 “我们通过这件事看出来:这个书记是来干实事的。 ”严金昌说。

    这条路修在农民家门口,却通到群众心坎上。这时的沈浩,双手结满了老茧,脸晒黑了,人累瘦了。在乡亲们眼中,他从“城里人”变成了“村里人”。

    一扇永远敞开的大门

    他们住得实在是太难了。到了他们每一家,外面雨,屋内水,一家几口(孩子大人)挤在一起。这就是小岗村民的住处。不管怎样,这些人都应优先建房。我决定为他们做主。哪怕困难再大!

    ——沈浩日记2005年10月2日

    一张床,一柜书,两张桌,一把椅。 20平方米的沈浩旧居保持着简陋的原貌。他扎根小岗6年,一直住在这里,每月掏600元在房东家搭伙。房东马家献说,沈书记对生活不讲究,无论什么饭菜,他都吃得香。

    沈浩经常到村民家串门,碰上喝茶吃饭,也毫不拘束,端起水杯就喝,盛上一碗就吃。特困户关友林家,没人操持家务,家里苍蝇乱飞,一般人不愿登门,更不愿在他家吃饭。沈浩特地去了他家,快中午时他说:“就在你家吃饭,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一盘青菜,一碗米饭,一顿最简单的午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生活上彻底“农民化”,沈浩完全融入了小岗。

    站在沈浩旧居的门口,69岁的杜永兰大娘睹物思人:“他特别随和,从几岁小孩到老头老太,都喜欢到他这里来,没事拉拉呱或者找他帮个忙。他还特别细心,看到老年人坐板凳,他说板凳太硬,还是坐床沿软一些。 ”

    沈浩床头贴着小岗村村民通讯录,上面写满了电话号码,他有事随时能找到人。沈浩在小岗6年,他的房门从不上锁,睡觉时也不插门。村民们有事,不论白天黑夜,一推门就能找到他。

    2008年3月,与邻村合并的新小岗村面积和人口都扩大了10倍,来找沈浩办事的人更多,他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的觉。村干部看他太累了,背着他一合计,在他住处的楼梯口焊了一扇铁门。

    “我们就想让他睡个安稳觉,没想到他竟然生气地说:‘装这个干嘛,乡亲们来找我肯定有事,安上铁门不就和村民隔开了吗? ’”时任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回忆说。

    在沈浩的坚持下,这扇铁门从来没有锁过,始终对父老乡亲们敞开着。

    “他时刻惦记着全村老少,谁家有个难事,他心里都有一本账。 ”村民严美说。小岗人都说,有困难,找沈浩! “其实,往往不等你去找他,他就会来找你。 ”

    小岗人也把他当作了自家人。

    一个上下求索的梦想

    现在关键是引导小岗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这也是对“大包干”三十周年的最好纪念,但前提是村民要自愿,村民的收入要增加,村民的利益要最大化。

    ——沈浩日记2008年2月某日

    小岗村地处江淮分水岭,是个典型的传统农村。 “一朝越过温饱线,20多年没进富裕门”,是前些年流传甚广的一句话。

    “小岗为什么落后? ”“小岗该怎么发展? ”“小岗希望在哪里? ”在沈浩初到小岗的日记里,这样的问号有很多。6年里,沈浩一直苦苦求索。

    他组织村干部、“大包干”带头人到华西、大寨等名村参观学习,回来发起了“小岗怎样快发展”的大讨论,增强了大家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他和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和招商引资的“三步走”发展思路。

    小岗村以改革闻名天下,新形势下也要靠改革发家致富。 “二次改革”就是沈浩的梦想。

    从2006年开始,在他的带领下,小岗村探索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有媒体将其误读为“小岗村要重走集体道路”,仿佛沈浩是在否定“大包干”。

    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

    时任凤阳县主要领导去小岗,看到他嘴上起了泡,嗓音也有些沙哑,便问他怎么看待议论。沈浩坚定地说:“当年的‘大包干’是改革,现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是改革,改革总是要承担风险的。只要能使小岗村富裕起来,别说这点儿误解和委屈,就是献出生命,我也愿意! ”

    随着中央农村政策明确,他们的做法得到了肯定。沈浩又引导村民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养鸡协会、养猪协会等,使农民共享资金、技术,共同承担风险,“抱团”闯市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沈浩团结带领小岗人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努力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制度创新的实验村、城乡统筹的先行村、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一路永不停歇的脚步

    我为小岗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作出了我应有的贡献,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感到交困难耐,但我仍愿担当,只是可怜我的女儿在中考,年逾九旬的母亲会伤痛。没有办法!也许我的举动,能换来小岗村真正的发展和繁荣,我无怨无悔!

    ——沈浩日记2007年6月某日

    陈列馆里,有一座沈浩雕像,他注视前方,挽着袖子,甩开膀子,迈着大步。在小岗人眼中,沈浩就是这个形象,他走在农家庭院,走在田间地头,走在招商路上,从来不曾停歇。

    为解决小岗村“出行难”的问题,沈浩打算修一条直通省道307线的快速通道。当时许多人都认为不可能——跨京沪线建高架桥,必须让火车停下来。一个村修路提这个要求,岂不是天方夜谭?

    然而沈浩没有放弃,他不辞辛苦,不怕碰壁,一次次奔波于铁路、交通等部门,终于赢得有关部门支持。在高架桥合龙的时候,这一段铁路破例停运了40分钟。这一段故事被小岗人视作传奇。

    2009年春天,GLG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将破土动工,涉及204座坟墓需要迁移。在农村,这可是一个家族的大事,更是基层工作的难事。

    沈浩带着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最终以一片诚心打动了村民。 3天时间,204座坟墓全部迁完。小岗村GLG负责人方兆至今惊叹:“这简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只要是他认准的事,哪怕前面有座大山,他也不会退缩。 ”赵家龙对沈浩十分钦佩。

    6年里,沈浩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回家的时间总共不到100天。从他留下的日记中,我们能看到,他“吃苦受累有委屈”,但一直无怨无悔。

    赵家龙记得,2009年5月13日,沈浩在给江苏大学学生作报告时,曾以古人诗词坦言6年心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沈浩的引导下,小岗村驶入发展快车道,各项事业欣欣向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 “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说:“他有闯劲、有本事,这样的领头人,我们打心眼里拥护! ”

    一场“六亲不认”的争执

    (村民统一建房)一开始就把握如下原则:

    1.对村民负责,严把质量关,加快建设进度。

    2.不要与包工头有任何经济往来,哪怕是一包烟、一瓶酒、一顿饭都要尽量回避。

    3.公平、廉洁、效率。

    ——沈浩日记2005年11月8日

    沈浩的四哥沈明儒至今难忘一次家庭争执。

    2008年春节,沈浩难得回萧县老家过年。除夕夜吃团圆饭的时候,有个侄儿问沈浩:“小叔,听说明年你们小岗要上不少大项目,能不能介绍点工程给我做做,总比我在外面给别人打工强。 ”

    沈浩听了,把筷子一放,严肃地说:“这可不行。组织上派我到小岗任职,是让我把小岗经济发展上去,带领小岗人民尽快富裕起来,而不是给自己家人牟取私利的。这个忙我不能帮! ”

    当时叔侄俩争得面红耳赤,饭桌上气氛很尴尬。吃完年夜饭,一家人便不欢而散。

    “在守年夜时,五弟对我说:‘四哥啊,不是我不想帮家里,是我不能帮啊!这个口子一开,小岗的干部、群众会怎么看我,以后的工作还怎么做? ’”沈明儒回忆,沈浩说到伤心处,一度黯然落泪,但在原则问题上六亲不认。

    沈浩扎根小岗,只有两袖清风。他把自家轿车带到小岗村,“私车公用”了6年。省财政厅发给他的工资,他不是救济有困难的群众,就是垫付村里的差旅费。妻子王晓勤说:“6年里,他没有拿回家一分钱工资。 ”

    他的生活十分简朴。有一次,村干部陪他到镇上去,他顺便在农贸市场地摊上,花五块钱买了一双棉鞋,穿了几个冬天也不舍得丢掉。这双鞋如今保存在陈列馆里。

    沈浩对自己很小气,对群众却很大方。有时看到特殊困难群众,他掏光了兜里的钱,竟然把身上的衣服、脚上的鞋子脱下来,送给他们。村民关小伟至今穿在身上的一件西服,就是沈浩刚买两天就送给他的。直到去世,沈浩盖的被子都是从房东家借的,而他带来的被子早就送人了。

    一位群众忘不了的好书记

    “小岗人最讲事实,好干部就是好干部,不好也不会有人说好……像沈浩书记这样的干部,就受到了小岗村广大群众的欢迎。现在群众听说他将要调离小岗,小岗人舍不得他走,小岗村需要他,也离不开他……”——小岗村党员、干部、群众联名申请书

    “说实话,我们这些‘大包干’带头人当年连杀头、坐牢都不怕,却在2006年的秋天,真的‘怕’了一回。 ”71岁的严金昌说,“怕啥呢?怕沈浩走哇!当时小岗的发展正在关键时期,他怎么能走呢?我们急得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凑在一起合计,说什么也要把他留下来! ”

    全村98户当家人在联名申请书上按下红手印,向组织上请求把沈浩留在小岗村。

    一颗颗鲜红的手印,是小岗人内心最真实、最朴素、最坚决的表达。

    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同志亲临小岗村视察。当得知沈浩是由村民自发按手印留下来连任的选派干部时,他热情地鼓励沈浩说:“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

    这一干又是3年,眼看第二个3年又要到期。在一次会上,严金昌试探着问他:“沈浩,你给我们说个实话,到年底,你还愿意留下来吗? ”沈浩大大咧咧地笑着说:“只要你们欢迎我,我愿意一辈子留在小岗! ”

    于是,小岗村186户当家人再次按下红手印,挽留这位好干部。

    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11月6日清晨,沈浩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

    这个噩耗传开,小岗人泪飞顿作倾盆雨。2009年11月8日,他们含着悲痛,第三次按下红手印,请求把沈浩永远留在小岗村。

    沿着友谊大道一直向东,来到柏树苍苍的小岗村公墓。一块朴素的黑色墓碑,上书几行白色大字:“沈浩同志之墓”。阳光下,墓前的一丛丛红叶石楠如同一颗颗红色手印。

    “大包干”带头人、小岗村村委会主任关友江深情地说:“清明节前后,许多村民自发前来祭奠,他们对沈书记的感情发自内心,小岗人永远不会忘记他。 ”

    一面照亮心灵的镜子

    “沈浩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一面镜子。每一次对照他,我们都能看到差距,都能找到动力。 ”

    ——一名参观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的共产党员

    沈浩虽然走了5年,但小岗村的发展一直按照他当初的规划在推进,小岗村的干部也一直沿着沈浩的足迹在前行。

    现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张行宇上任第二天,就踩着自行车走门串户,跟群众拉家常,了解每个家庭情况和对村里发展的意见建议。张行宇说,沈浩的最大特点就是把群众当亲人,学习弘扬沈浩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始终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5年来,安徽省各级党组织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坚持不懈地开展向沈浩同志学习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学习沈浩的宗旨意识、改革精神、实干作风、高尚品德和群众工作本领。5年来,沈浩事迹传遍了江淮大地,沈浩精神感染了全省人民。

    在沈浩精神的感召下,省地税局选派干部杨传杰3次要求下派、先后7年在两个贫困村任职。2012年3月,像当年小岗村群众挽留沈浩一样,涡阳县义门镇小辛村全体村民代表按下467个红手印,请求省委组织部留他再干一届。

    “一个沈浩倒下了,千百个沈浩站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在沈浩之后,又有300多位与他一样的选派干部,在任期届满时,被群众按手印挽留。学沈浩、创先进、争优秀已成为全省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省把深入开展向沈浩同志学习作为活动重要载体,在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围绕学习弘扬沈浩精神、坚决反对“四风”组织开展活动,取得了群众满意的显著成效。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按照中央部署和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我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和沈浩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以焦裕禄、沈浩精神为镜子,高标准高质量扎实推进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沈浩虽然是省厅下派的干部,却一点没有官架子,把群众当亲人,把自己当公仆。 ”舒城县城关镇幸福村党委书记杨龙和说,“我们呢,本身就是群众,当村干部时间长了就把自己当成了官。要从心理上纠正这种本末倒置,始终把自己当成群众中的一员,真心诚意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办好事,这样群众就会拥护你、支持你。 ”

    “我们和常人一样,面对委屈时也有怨气;面对压力时也会泄气;面对风险时也没底气;面对责难时也有脾气。但我们都能在艰苦环境中坚持下来,就是因为沈浩这面镜子给了我们无穷的正能量。 ”南陵县何湾镇龙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太平说。

    沈浩虽然走了,但沈浩精神永存,必将在江淮大地上不断发扬光大!(吴林红、罗宝)

责编: 周雨濛
省直单位  
             
省编办 省发改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农科院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地震局 省国土资源厅
省环境保护厅 省统计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委员会 省水利厅 省林业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厅 省卫生厅 安徽行政学院 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侨办)
省国资委 省地税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工商局 省新闻出版局
省质监局 省安监局 省旅游局 省粮食局 省直机关事务局 省法制办 省金融办
省人防办 省信访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国防工办 省档案局 省招标局 省地矿局
省参事室 省地方志办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物价局 省能源局 省供销社 省国税局
安徽煤矿安监局 省气象局   省烟草专卖局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友情链接  
联商在线 安徽省企业经营与管理研究会 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 安徽省工业经济联合会 安徽省汽车经销商商会 浙江大学EMBA精英班 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
嘉兴市安徽商会 贵州省安徽商会 云南省安徽商会 天津市安徽商会 南京市安庆商会 安徽省江苏商会 安徽省山东商会
安徽省上海商会 安徽省北京商会 山东安徽商会 安徽湖南商会 中山市安徽商会 四川省安徽商会 连云港市安徽商会
宁波市安徽商会 福建省安徽商会 宁夏安徽商会 上海市安徽商会 河南省安徽商会 沈阳安徽商会 昆山安徽商会
广西安徽商会 常州市安徽商会 杭州市安徽商会 安徽省广东商会 惠州安徽商会 镇江安徽商会 内蒙古安徽商会
义乌市安徽商会 江西省安徽商会 安徽省浙江商会 苏州市安徽商会 无锡安徽商会 温州市安徽商会 江苏省安徽商会
工商导报 徽商发展研究院 中国安徽 中安在线 中国新徽商 安徽省工商联

版权所有: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企业服务中心   皖ICP备2021009424号-1 技术支持:合肥网络推广
电话:0551-62607458 

邮箱:hsnjbwh@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