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安徽省作家协会第二届小说对抗大奖赛颁奖大会在六安市隆重召开,安庆作家洪放以中篇小说《清明》摘得金奖,杨小凡、陈斌先荣获银奖,张子雨等8位作家获铜奖。作为全省重大文学赛事之一,本次大赛推出了一批新人和原创新作。
力推新人和原创作品
据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秘书长许辉介绍,第二届小说对抗大奖赛从2013年5月启动,2014年3月揭晓金银铜大奖。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参与此次小说大奖赛的作家多达600人,报送省作协的参赛作品共272部。“可以说是安徽小说家的一次大集结、大练兵、大检阅。”
据悉,参加此次大奖赛的许多作品已被《解放军文艺》《十月》《长江文艺》等国内优秀文学期刊发表,大赛组织者还会将获奖作品结集出版。“通过这次大赛我们不仅发现了一批新人,而且推出了一批原创力作。”
获奖作品讲本土故事
省作协副主席赵凯表示,这次获奖作品既是作家个人小说创作的突破,也是当下安徽新生代小说水平的整体呈现。“获奖作品有两个鲜明特色,一是小说时空观念的自觉,将人类的心灵史、情感史等与社会发展史实现了审美贯通,具有史诗性的品质;二是民族文化元素的审视与抒写的自觉,注重讲本土故事,讲中国故事,力求本土化特色。”
金奖作品洪放的《清明》和银奖作品陈斌先的《北岗就在江淮之间》,不约而同地都将视角对准了曾经生活过的广大农村。赵凯评价,二人的作品都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清明》表现了中国农业文明留下的印记,表达了对民族伦理道德的文化守望;《北岗就在江淮之间》里有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透露着农村变革的现实,思想深刻,好看,耐读。”
金奖得主洪放:真实而忠诚地写乡村
安庆作家洪放表示,此次获奖的中篇小说《清明》是其计划创作的系列小说《柏庄黄昏》的开篇部分,作者试图通过将“柏庄”这个南方村庄作为中国当下农村的一个缩影,来表现传统农耕文明的衰落和向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疼痛。
“其实这是一个充满感伤的过程,我的村庄曾经生动不已,流传动人故事,前几天我还回乡下去看看,乡下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但对我来说是面对自己,寻找心灵的慰藉。”洪放说,自己会真实而忠诚地写乡村,写祖辈们曾经辛劳过的地方。“我很庆幸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我认为作家一定要有自己的鲜明风格,要写真正有自己特色的作品,无论是地域层面还是文化层面,我会沿着自己的路努力地走下去。”
银奖得主陈斌先:北岗是我灵魂寄放处
陈斌先曾在《吹不响的哨子》的序中写道:“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农村生活对我的影响很大,进入乡村叙事,就像找到了自己的母题。”这次的《北岗就在江淮之间》,他依然将笔触伸向从小生活过的北岗村。“我计划写个北岗系列,已经写出3部了,它是我浸染了血和泪的地方,也是我灵魂和精神寄放的地方。”
“写农村的作品太多,如何写得不同,那就要有自己独特的符号,我希望北岗能成为我的标志。”陈斌先的小说创作颇丰,最拿手的是乡村小说,对于未来创作,陈斌先表示要用文学的高度来要求自己,“作家要有一种文学的自觉,就是不要轻易放弃要求,要把标准定高一点。”(李燕然)
标签:安徽省第二届小说对抗大奖赛 原创作品
编辑: 周晓留 |